電力行業 體制改革給CIO帶來“大集中”挑戰
http://www.kblhh.cn 2009-07-10 10:27 來源:計世網
當新一輪的電力信息化大潮重新澆熱這個行業的CIO們時,他們卻發現前面的路并不好走。因為電網用戶的激增和電力管理體制的市場化改革,給這個行業的信息化出了一道不小的難題,這就是“大集中”帶來的挑戰。
今年以來,電力行業的CIO和信息中心的主管們發現自己遭遇了一個“快樂問題”。一方面,電力體制改革方向的明朗化,讓電力信息化撥云見日迎來了一個發展高峰;另一方面,在電力企業的集團化運作、集約化經營和精細化管理的需求面前,現有的電力信息化的理念、管理和系統設施又顯得捉襟見肘,很不適應。
有問題還“快樂”,是因為差距本身就是目標和動力,當這個行業下決心解決問題的時候,多年來走走停停、躑躅不前的電力信息化終于要步入正軌了。這是11月11日在杭州召開的“第二屆電力行業可持續發展與信息化建設戰略研討會”上傳出的信息。
從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
“起步不算晚,發展不算快,效果不算好”。一位與會專家如此評價這些年我國電力行業信息化的工作,有人甚至稱電力行業是國內信息化進程中“最后一塊未被開墾的處女地”。問題主要表現在:信息化規劃起點不高、信息標準化滯后、信息資源缺少深度挖掘、信息設施未得到有效利用、信息孤島林立等等。
制約電力信息化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電力體制改革的進程。人稱“電老虎”的電力行業,多年來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上世紀90年代啟動政企分開的體制改革,一路上走走停停,實質性動作不大。真正的大動作始于2002年,“下決心要把輸電與發電分開了”,殊不料又“迎頭碰上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電荒”。缺電轉移了人們的注意力,也淡化了這個行業的市場競爭意識,改革一度擱淺,電力信息化也因“需求不明確”而跌入了低潮。會議提供的數據表明,“十五”期間,我國電力行業信息化的投入增長幅度分別為18.9%、15.6%、16.8%、22.4%、25.8%,走了一個馬鞍型路線。
第二個原因是長期處于計劃體制下的電力企業,對信息系統的感受是“可有可無”,遠不像金融和電信等行業那樣視信息化為核心競爭力。“信息系統對很多電力公司來講,很難說它重要還是不重要,有它是錦上添花,無它照樣生產經營?!焙邶埥u西電業局一位技術主管告訴記者?!霸谟媱濗w制下,管理模式很簡單,計劃讓我發(送)多少電我就發(送)多少電,一切照計劃行事即可。這種狀態下,企業自然缺少信息化的動力。”國電公司信息中心教授級高工辜體仁說。
電力行業的信息化再次起跑已成定局。
好在這一切開始成為歷史。國民經濟對電力生產的強力拉動和體制改革的日漸明朗,把越來越多的任務也把越來越多的矛盾甩到了這個行業面前,全行業的生產經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企業管理的內容模式與以往也已不可同日而語,所有這些都“實實在在地呼喚著信息化”。會議披露,2000年我國電力系統廣域網與局域網的覆蓋率分別為47.2%和70.3%,2006年增至98.2%和100%;2005年電力行業的網絡流量較2004年增長36.5%。“信息化不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電力行業的信息化再次起跑已成定局?!敝袊娏こ填檰柤瘓F公司副總工程師王聰生說。
“大集中”的挑戰
當新一輪的電力信息化大潮重新澆熱這個行業信息主管們的心時,他們卻發現前面的路并不好走。因為“信息化之所以能迎來一個大的發展契機,是因為這個行業出現了新的情況和新的矛盾”。 這就是“大集中”帶來的挑戰。
目前,百萬千瓦電廠成為發電的主力軍,全國上百個水、火、核發電廠,“任何一個電廠的發電量都相當于解放初期全國發電量的總和”(中國電機工程學會能源與信息化專委會主任孫嘉平)。
電網越來越大,用戶數量呈幾何倍數激增,管理也就越來越難,再加上市場化改革正在打破延續了幾十年的電力運行管理體制,發電與輸電的拆分、輸電與配電的拆分,以及競價上網等等,都給經營管理帶來了新挑戰?!按蠹小?集中式管理模式)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籠的。
“集中式管理是國際發展趨勢,今后電力企業的管理會越來越集中。”德勤企業管理咨詢高級經理盧衛東說。
“電是一種很特殊的商品——發了電就要用,不能儲存,不用就浪費了,發多了不行,發少了也不行,科學有效地規劃與統籌安排對這個行業至關重要。實行地區性的集中式管理可以加強生產的計劃性和系統的配套性,降低成本,集成度越高,電力生產的成本越低。而且,集中式管理有利于財務監督、規范管理、擴大數據分析的范圍、提高決策的科學性、有效地控制風險。集中式管理是實現電力行業集約化經營和精細化管理的有效途徑,也是電力行業面對的新課題?!眹姽拘畔⒅行墓俭w仁說。
但知易行難。當電力企業紛紛采用省/市級企業集團統一管理模式的時候,原有的電力信息系統的弊端成了制約這個行業管理邁上新臺階的羈絆。
最受詬病的是信息化的標準滯后。算起來電力行業的信息化也有二十多年了,可“至今還沒有一套完整的企業信息化標準和規范體系,電力行業的相關標準也滯后”,企業的信息系統都是“自主式和自由式開發的”,缺乏橫向貫通和縱向穿透。在企業集團進行系統整合時,信息標準的混亂就成了攔路虎?!皼]有統一標準就會產生信息孤島,信息孤島不解決,又會衍生“煙囪效應”——即由于缺少橫向溝通,集團總部財務、計劃、生產、人事等多個部門向下屬單位要數據,由此造成了數據的多頭采集,報表的重復統計,讓下屬部門應接不暇。
信息化標準是什么?
電力信息化走了彎路是因為信息標準化出了問題。那么信息標準化又是什么?僅僅是一套信息編碼嗎?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信息技術部主任張華欽認為,信息標準化最重要的是機制。出臺和實施一套信息標準需要四個步驟:提出、制訂、執行、反饋,其中“每一個步驟都須有相應的機制來保證”。以交通為例,制訂了交通規則如果沒有警察這個執行環節就是一個擺設。交通規則的完善也需要交通實踐的信息反饋,譬如警察在處理交通事故的時候,如果沒有查到相應的規則,就會反饋信息,據此提出新的交通規則。
我們以往的問題并非不知道標準的重要,而在于缺少一套保證標準實施的機制——“只有制定,沒有體系,缺少反饋。往往今年制定的東西,明年就沒了蹤影?!睆埲A欽說。
張華欽強調,高度的法制和標準是信息化的基礎,在這一點上,“兩千多年以前的秦國就已給我們做出了樣子”。秦國能在沒有計算機,甚至連紙都沒有的條件下實現高度的信息化(張華欽認為:及時準確全面地得到所需要的數據就是信息化),基礎性條件就是“事皆決于法”(《史記》)。秦國的兵役制度、戶籍制度、糧食生產的預測制度以及信息統計制度等都極為嚴格統一,保證了秦國能夠及時準確全面地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實現管理效率的最大化,所以秦國才能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情況下連續數年動員大規模的戰爭,統一了中國。
社會需求是信息化最大的推動力。與以往不同,此次“大集中”驅動下的電力信息化“第二次浪潮”,是在找到了薄弱環節、明確了發展方向前提下起跑的,盲目性減少了,自覺性和科學性增強了。為確保成功,這個行業還啟動了國家電網公司“十一五”信息化“SG186工程”?!?86”意即“構筑一體化企業級信息集成平臺;建設財務、營銷、安全、協同辦公等八大應用系統;建立信息安全防護、標準規范、管理調控等六大保障體系”。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公司副總工程師王聰明評價,“SG186”的實質是整合——整合系統、整合功能,建立起一個現代企業級的信息系統,“這是帶動全國電力信息化起飛的關鍵”。
“論人才論財力,電力行業并不比別的行業差,為什么這個行業的信息化20多年來沒有大的發展?根本原因在于電力行業沒有一個像鐵路、民航售票那樣的面向全國的信息系統,有了這個系統就可以引領整個行業的信息化。‘SG186’工程的出臺,為解決這個問題創造了條件?!彪娏茖W研究院張華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