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07-02 09:39
“2008年3月10日為我國首個1000 kV交流特高壓試驗示范工程生產的第一臺特高壓電力變壓器在局部放電試驗中發生絕緣放電性故障,3月22日另一家公司的特高壓電力變壓器在試驗中也出現了同樣的問題。當時壓力非常大。為此,國家電網公司組織國內最強的專家陣容,還邀請了瑞士、俄羅斯、日本、烏克蘭等國家的專家協助進行事故分析,最終通過專家和制造商的不懈努力用2個多月的時間分析清楚了原因、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改進措施、走向了成功。
2008年從大年初一開始我們就一直在外面做試驗,這一年中所有的假期我們團隊一天都沒有休息,我出差乘坐的航班有80多次,一年中的240多天都在外面出差。總的來說,國產特高壓電力變壓器的研發還是非常成功的,后來現場安裝、交接試驗、試運行以及商業運行也還比較順利。”
回想起2008年“奮戰”的經歷,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院長助理兼高壓研究所所長李光范非常感慨,作為國家電網公司特高壓變壓器類評標小組組長,其全程參與了國產特高壓變壓器的研發、生產過程。
而實際上,這只是特高壓變壓器在研發、生產中遇到的問題之一,變壓器也只是特高壓工程中應用的主要設備之一,從產品研發到成功運行要克服多少困難、相關人員為此要付出多少辛苦可想而知。
國產化經驗總結
據統計,在此次特高壓工程中,國家電網公司共開展了321項特高壓關鍵技術研究,在最高工作電壓、電磁環境、過電壓及絕緣配合、無功控制、防雷技術、變電站和線路設計、大電網運行控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開發了全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世界領先的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技術;國內共有100多家電工裝備企業參與了特高壓設備的研制和供貨,自主研制成功了代表當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全套特高壓交流設備,生產了世界上首套1?000 kV、3?000 MVA變壓器和1?000 kV并聯電抗器,以及特高壓GIS和HGIS開關設備等,大幅度提升了我國電工制造企業的技術水平,顯著提升了我國民族裝備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2009年3月,由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牽頭展開了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設備國產化專項驗收工作,當月底驗收會議在湖北省荊門市召開。
“2009年2月20日國家發改委發文水利、環保、檔案等部門對特高壓工程進行驗收,其中對特高壓設備國產化的專項驗收工作,委托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進行。對設備國產化進行專項驗收此次是開天辟地第一回,足以見國家對特高壓工程和設備國產化的重視。”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重大裝備辦公室呼淑清處長告訴記者,“我們用兩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對相關企業和荊門變電站的調研,在4月中旬完成了特高壓設備國產化專項驗收工作報告。此次驗收主要是進行第一條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線路的總結,為后續特高壓輸電線路進一步推進設備國產化做好準備。”據了解,國家電網公司已經計劃建設第二條特高壓輸電線路,即淮南—上海線,預計采用雙回線路,包括4個變電站,計劃2010年底或2011年初投入運行。
據測算,按照套管、出線裝置、操作機構等關鍵部件為進口,全球采購材料不算進口計算,此次特高壓示范工程的設備國產化率為90%,可以說設備國產化取得很大成功。
回首特高壓設備成功國產化的過程,呼淑清認為有7點經驗值得總結,即堅持自主創新是設備國產化成功的首要保證;依托工程的落實是國產化的首要條件;用戶的統籌協調是設備自主研發順利進行的組織保證;官、產、學、研、用的聯合是取得重大裝備突破的成功經驗;求真務實的態度是不同設備通過不同方式順利實現國產化的前提;國家投入技術改造和產品研發并行是設備研發進度和質量的保證;在國家領導下,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國家電網公司、制造企業相互達成合作,此次是以政府為主導,機械和電力行業合作,產學研相結合,推進設備國產化研制成功的范例。
目前,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運行情況良好,這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國內相關企業的裝備水平、制造能力情況,但專家指出,要做出最終判斷還為時過早。經過大約一年的穩定運行才更說明問題。
仍有遺憾
“驗收完成后,我感覺以后特高壓設備國產化的關鍵點在開關設備上,此次工程特高壓開關設備的研制采用了中外聯合設計、產權共享、合作生產、國內制造模式。”呼淑清說,在此次特高壓設備的國產化中仍有一些遺憾,“國內企業要實現開關設備自主化,還需要自己進行重新設計,目前三大開關廠都在進行這項工作,西安西開高壓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已經率先取得突破,自主設計、研制完成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1?100 kV GIS 開關設備,目前正在進行試驗。”
而除開關外,盡管其他設備都實現了國產化,但在一些關鍵部件上仍依賴進口。如特高壓變壓器用套管、出線裝置等。
呼淑清指出,特高壓設備國產化的下一步工作就是要推進這些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她建議,要鞏固此次特高壓國產化的成果,開關用復合套管在今后的工程中要積極穩妥擴大應用;變壓器、電抗器套管要少量試用、逐步采用;出線裝置,要組織國內設備制造企業、高校、科研機構聯合攻關,打破國外壟斷,穩步推進;大噸位懸式絕緣子,要在后續工程中繼續推進應用;對隔離開關、接地開關、盆式絕緣子要積極推進采用;國內已經自主創新研發的GIS在完成全部試驗,并完全滿足工程要求時要創造條件掛網運行。
未來市場難測
在此次特高壓工程中,國內設備制造商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至于這些成績將給他們帶來多少實際利益卻很難衡量。
據了解,此次特高壓交流示范工程國家核準資金58億元,分配到設備上的投資大約為32億元,有專家指出,這連設備制造成本都不夠,還不算試驗、研發費用,相關企業實際在虧本生產。這必然不是一個常態,后續工程將面臨著設備價格能否調整、如何調整的問題。
而且特高壓交流設備的未來市場也未可知,盡管國家電網公司表示還將興建淮南—上海、陜北—長沙等特高壓線路,但由于特高壓工程影響面大,近期內,對于更多特高壓交流線路的審批尚需等待。
但應該看到的是,盡管特高壓工程本身給設備制造業帶來的“真金白銀”不值一提,但通過該工程企業實現的技術提升、設備廠房改進、經驗積累都是非常難得的,對于企業在750 kV、500 kV等高端產品制造能力上的提高大有裨益,有利于他們搶占國內外這一巨大市場,間接利益難以預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