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設備制造“風光”背后
http://www.kblhh.cn 2009-06-25 09:40 來源:中國工業報
“我國亟待建立健全風電技術標準和檢測認證體系,為風電設備質量提供保障,并以此推動市場整合,這將是中國風電設備制造業下一步發展的方向”。
5月中旬,葛洲壩內蒙古風電設備有限公司在通遼市投資建設的風電塔筒制造基地一期工程投產。這僅是內蒙古眾多風電設備制造開工投產項目中的一個。
在風電大省(區)內蒙古,金融危機似乎并未對風電產業有什么影響。隨著當地風電場建設的迅速推進,內蒙古風電設備制造已呈遍地開花、“風起云涌”之勢。
巨大的需求
2005年底,內蒙古累計并網風電裝機容量僅為16.6萬千瓦。2006年以來,國家能源結構調整政策的實施和《可再生能源法》的出臺,推動風電產業進入了一個井噴式的增長期。到2007年底,內蒙古風電裝機容量165萬千瓦,比前20年裝機總和增長近10倍,占全國總量的27%,成為全國首個風電裝機容量突破100萬千瓦的省區。
更讓人吃驚的是,雖然身處金融危機的全球背景之下,內蒙古風電場建設仍逆勢加速奔跑。目前,全區風電裝機、在建規模均已超過300萬千瓦。“十一五”期間,內蒙古將建設6個百萬千瓦風電基地,風電裝機容量達到500萬千瓦,達到全區電力總裝機的7.5%.
放眼全國,近年來,我國風電產業發展速度遠遠大于其它能源,2006年和2007年的年增長率都超過100%.2008年我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1220萬千瓦,提前兩年實現“十一五”規劃兩倍的任務,進入全球風電市場大國前四名。2009年累計裝機容量將達到2000萬千瓦。
業內專家預計,在2020年之后,我國風電可能超過核電成為第三大主力發電電源;在2050年甚至可能超過水電,成為第二大主力發電電源,風力發電將成為我國的主要戰略能源之一。
風電場建設的高歌猛進催生了風電設備的巨大需求。國家發改委專家表示,我國的風電產業發展不僅在于風電場的建設,更主要的是以此推動風電裝備制造業的升級。
“風起云涌”
內蒙古風電制造業風生水起。風力發電與風機設備制造掛鉤聯動,優先給區內制造和組裝的風力發電設備企業配置風能資源。此舉不僅降低了綜合成本,還帶動了風機制造業的發展。
今年1月,由包頭匯全稀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投資的“稀土永磁電機系列產品及稀土永磁兆瓦級風力發電機組”項目落戶內蒙古包頭市,項目投資2.8億元,投產后每年制造的風力發電機組規模將達到12萬千瓦。
今年3月,由廣東明陽風電技術有限公司投資興建的風力發電設備葉片生產項目落戶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總投資10億元,年產風力發電設備500臺,風能葉片500套。廣州中科恒源能源科技股份公司投資建設的永磁風力發電機組項目落戶內蒙古包頭裝備制造產業園區,一期投資2億元,形成10萬臺(套)規模;二期投資3億元,形成40萬臺(套)規模;三期投資5億元,形成100萬臺(套)規模。
國外風電設備制造巨頭也紛紛搶灘內蒙古。
4月,包頭市青山區政府與英國獨資企業天順(蘇州)金屬制品有限公司簽訂了風電塔筒生產項目合作協議,擁有世界一流專業制造技術的風電設備生產企業落戶包頭裝備制造產業園區,具備年產風電塔筒800臺(套)的生產能力。
4月,世界排名第一的風力發電設備生產商丹麥維斯塔斯公司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工廠生產出首臺850千瓦風力發電機,這款風力發電機專門針對中國市場設計。該工廠總投資為6億元,于去年7月開工建設,可年產風力發電機800套。據統計,目前內蒙古風機整機生產能力已達60萬千瓦,“十一五”末,將力爭達到200萬千瓦。
警惕過熱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提醒投資商:盡管中國風電市場開發潛力巨大,但設備制造業過熱局面已經顯現,投資者須提高風險意識。
來自中國風能協會的消息稱,近年來我國風電設備制造業迅猛擴張,全國目前風機制造企業總計已超過70家,中、小型風力發電機組制造業也在快速發展。中國風能協會一位負責人認為:“我國風電設備制造業嚴重過熱。”
今年3月,在中國風電設備制造產業化發展國際論壇上,專家指出,不僅在整機市場上存在著過多企業涌入的狀況,在葉片市場也出現了一哄而上的現象,要防止無序競爭。
中國風能協會預計,2009年全國新增風電裝機為800萬千瓦,僅金風科技、大連華銳、東方電氣和上海電氣等國內4家企業的產能就達到1200萬千瓦。另外,維斯塔斯等國際風機制造業巨頭紛紛在中國建立生產基地,市場競爭之激烈前所未有。
據了解,在丹麥等許多國家,風電設備認證已成為強制性認證;而在英國、希臘等國家,雖不屬于強制性認證,但風電場業主和開發商在購買設備時也都會提出認證要求。
“我國亟待建立健全風電技術標準和檢測認證體系,為風電設備質量提供保障,并以此推動市場整合,這將是中國風電設備制造業下一步發展的方向。”有專家表示。
據統計,內蒙古可供開發的風能達14.6億千瓦,占全國的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