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06-23 10:55 來源:中國工業報
自4萬億元拉動內需政策實施以來,各種基建工程項目陸續啟動。5月末,由于外企在逾50億歐元的25臺風力渦輪發電機訂單競爭中失利,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發表評論稱:“中國政府似乎有意將外國供應商排除在4萬億元財政刺激方案下的合同之外。”國家發改委6月1日迅速回應指出,目前招標較多的并不是“排外”,而恰恰是對國貨的非法限制。隨后,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委6月4日又聯合發文,強調政府投資項目屬于政府采購,應當采購本國產品。
其實,加上地方的配套性資金和地方性投入,數百億元的工程采購市場對于中外企業來說都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中外資企業鉚足勁兒要從中分得一杯羹也合乎情理。而對優先采購本國產品作出硬性規定亦是國際慣例,并非貿易保護。各國的政府采購法基本上都向著本國的產品,如《美國購買法》規定政府采購必須至少購買50%的國內原材料和產品。澳大利亞則以國家安全、保護環境為由,禁止或限制外國環境產品供應商進入本國政府采購市場。我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第十條則規定:政府采購應當采購本國貨物、工程和服務。《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及其相關配套政策也提出,在國家和地方政府投資的重點工程中,國產設備采購比例一般不得低于總價值的60%。
但值得思考的是,我國政府采購法中的上述規定并未得到很好地落實,目前政府招標出現問題較多的恰恰也是對國貨的非法限制。限制來自于何方?原因究竟是什么?對此,無論政府還是企業,都應有清醒的認識。
有關人士分析認為,由于人民幣升值,在價格上國內產品并沒占多少優勢,而進口的一些設備符合我國給予鼓勵進口目錄的還可享受免稅,一些地方政府因此在采購中專揀洋貨買、揀貴的買,甚至公開拒絕國貨。更有甚者,在價差不大的情況下,裝備制造業的用戶仍愿意使用國外的產品。
比如,一些裝備制造業的用戶在招標的標書中明確寫上“曾經有生產和使用業績”,可事實上,我國部分裝備制造業領域并無業績可談,這無疑給國內裝備制造企業設立了一個門檻。
筆者認為,在汽車、建工設備、工程機械、農業機械、環保機械等13個大行業中總的增速呈下滑趨勢,出口減少,外需不夠,需用擴大國內需求來轉移原來國際產能的情勢下,破除政府采購對國貨的非法限制,給中國制造以制度性保護,無疑是智舉。問題在于,必須對癥下藥。倘是地方政府人為設立的樊籬,就應及時清除;在質量保證的前提下,所謂的“生產和使用業績”門檻也應撤消;職能部門應對一些非法的行規進行清理,對政府采購實施公開監督。同時,在鼓勵中國制造業的原創和技術創新時,既要給予資金扶持,亦有必要組織較大范圍的技術合作攻關,以便擁有更多領先國際水準的專利技術。
對國內首臺首創產品,政府當通過優先購進、優先使用的示范效應促進社會消費,否則即便國貨再好,也難有市場競爭力。而筆者更關心的是,企業希望用進口的成套生產線,其關鍵在于質量的保證性、安全的可靠性以及擁有的制造技術和長期經驗。這就要求從空白起步的中國制造必須以質量立身,至少先贏得國內用戶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