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06-15 10:26 來源:機電商報
“目前,大量的節約資源技術掌握在沒有太多資金實力的人手里,而他們又很難找到一個權威部門鑒定,所以也很難獲得貸款。”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國際金融處副研究員梁猛道出了目前我國節能環保事業所面臨的困境。
而金融業如何能夠在我國節能環保中發揮重要作用,也是日前召開的金融、創新與發展論壇上,重點討論的議題。
“金融業不但是經濟發展的推動者,也是實現從‘高耗能,高污染,低能效’發展向‘低耗能,低污染,高能效’發展模式轉型的實施者之一。中國要實現單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標,銀行與金融業所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 世界自然基金會亞太區項目總監伊莎貝爾·露易絲向記者表示。
“但是,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金融在環保、可持續發展的作用都是被忽視的。” 梁猛告訴記者,“目前,金融在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性,已經越來越被外界所認可。”
國家大力發展綠色金融
“金融危機對我國環境保護的影響還是非常明顯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所長韓文科表示,從短期來看,由于全球市場需求的萎縮,需要加工類企業已經停產或者減產,這對于降低我國貿易方面的生態逆差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從國際貿易的角度來看,金融危機減輕了國內環境保護的壓力。
但他同時表示,從長期來看,為保證經濟穩定,一些地方政府為保障地區經濟平穩增長,保護重污染企業的可能性也在增加,淘汰落后產能的步伐有可能放緩。因此在這一輪的經濟調整過程中,中國政府把促進經濟發展模式轉變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途徑,將環境保護作為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韓文科說:“金融危機時要妥善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不能因為追求片面的經濟增長而放松對環保的要求。”
可以看到,金融危機下,我國在制定國家環境經濟政策體系時,將綠色金融放在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目前,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人民銀行等金融管理部門合作推動綠色工作,也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韓文科介紹。環保部與銀監會聯合發布了《關于落實環保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近期還與世行國際金融公司開展合作,引入國際通行的綠色信貸準則——赤道原則和62個行業的環境健康與安全指南。
可以說,目前,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行業環保信貸指南,以及綠色信貸政策已初見成效,許多環保不達標的企業很難獲取信貸支持,環保與銀行的信貸溝通機制正在不斷完善。“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環保與金融的合作還有待進一步深入,合作的范圍也應進一步擴展,目前還有許多制度障礙和技術難題制約著綠色金融政策作用的發揮。”韓文科表示。
金融參與節能環保面臨諸多問題
據了解,無論是在哪一個經濟體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經過三個零增長的環節,一是人口的零增長;二是資源,也包括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長;三是生態環境的退化率實現零增長。“但目前我國的情況是,既沒有實現人口的零增長,同時單位GDP的能耗在世界上的排名也比較靠前,并且隨著經濟的繼續增長,我國的環境與發展的矛盾還將進一步擴大。”梁猛表示。
其中,要實現資源消耗零增長,我們不可避免的要面臨技術創新,以及將技術進一步市場化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金融業應該大有可為。“但是,金融業要參與我國的節能環保事業,目前面臨諸多問題。”
梁猛以他的實際經驗,道出了目前金融在參與我國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尷尬處境。
首先,在金融和實體經濟之間,對于技術問題上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
如果不把兩者中間的信息不對稱化解,那么這些有利于節能環保的技術就會一直處于資金饑渴的狀態。
“目前,節能市場上,各式各樣的技術五花八門,但是真正能夠實現節能目標的、有效的并不多,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很難對這些技術的真偽進行鑒別,因此我們認為可靠的技術鑒定對于解決環境和發展矛盾的是至關重要。”梁猛說到。
其次,目前的金融工具有待進一步創新,這樣才能讓更多擁有技術優勢的企業和個人,更容易獲得資金支持。
目前的信貸技術是一定要抵押、質押和擔保,但有大量的節約資源的技術掌握在沒有太多資金實力的人手里,而他們又很難找到一個權威部門給他們鑒定,很難找到資產去抵押。這是目前創新技術獲得信貸的第二個難點。
最后,就是技術的市場前景是不明確,這也讓銀行面臨不小的風險。因此我們認為金融業參與環境與發展事業,僅僅依靠控制貸款投放、綠色金融政策、綠色信貸政策,是不夠的,需要新的金融工具和制度安排來規避這種風險,這樣才能順利的將資源配置給真正有價值和市場前景的行業。
韓文科表示,金融和環保的關系非常密切,有時兩者是一種互相支持、互相制約的關系。兩者之間的合作如何進一步深入,合作的范圍如何進一步擴展,如何更積極運用金融工具推動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是我們目前工作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