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飛機項目落戶上海 工業之花帶動制造業升級
http://www.kblhh.cn 2009-06-15 09:13 來源:第一財經報
在波音發源地美國西雅圖,聚集著上千家的航空配件生產廠商,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航空產業鏈”。
而在中國的上海,這條產業鏈也在借助“大飛機”項目的落戶,悄然進行著布局。
4年前的2月,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航空產業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金履忠、胡溪濤等6位專家,在給國務院的一份報告中提出建議,將自主研制大型民機放在上海,因為上海地理位置優越,工業科技力量雄厚,還擁有自主研制“運十”和中美合作生產麥道90飛機的基礎,“十五”時期又是自主研發新一代支線飛機的基地。
三年后,這份建議變為了現實,隨著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國商飛”)在上海的掛牌,標志著大飛機項目正式落戶上海。
這對上海來說,并不僅僅是獲得了一個令全世界矚目的“大項目”,更重要的是,具有強烈輻射能力的大飛機項目,將直接帶動上海的產業結構升級。
三大中心+一個心臟
在剛剛公布的上海“2009—2012年高新技術產業化9個重點領域”中,飛機制造也名列其中,并明確提出,到2012年滬上民用航空制造業產業規模將達到200億元,要形成大型客機的總裝和研發基地、ARJ21-700支線飛機30架批產、商用飛機發動機研發中心和航電系統集成產業化等。
對此,中國商飛副總經理史堅忠指出,大型客機是目前世界上最為復雜、技術含量最高的產品,技術擴散率高達60%以上,能夠拉動眾多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被譽為“工業之花”。大型飛機項目落戶上海,對于帶動上海地區航空產業發展,打造航空產業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未來將形成民用飛機設計集成、總裝制造、客戶服務、航空運營、金融租賃、維修改裝、轉包生產等較為完善的業務鏈和產業鏈。
如今,已經爭取到大飛機項目的上海,已經悄悄開始了大飛機產業的謀篇布局,大規模的民用航空制造業版圖已經在上海的浦東、張江、大場、閔行紫竹園區徐徐展開。
下個月,一個全新的設計研發中心將在浦東的張江正式開工建設,總體規劃建筑面積近50萬平方米,建成后將有3000名員工在中心工作。這個設計研發中心,主要就是負責大型客機、支線飛機的研制和民用飛機相關設計技術的研究。
而在上周,上海飛機制造廠也正式由工廠制企業轉型為公司制企業,將承擔起國產ARJ21新支線飛機和大型客機的總裝制造任務。為了大飛機項目的總裝工作,上海飛機制造廠還與三所著名高校合作建立了復合材料、制造工藝和裝配技術中心,為大飛機制造做好技術儲備。
在更早的時候,大飛機的客服中心已經落戶閔行紫竹園,至此,大飛機項目已經全部完成了在上海“總部基地和三大中心”的規劃。
而由中航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和上海市的兩家企業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和上海國盛(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在上海成立的中航商用飛機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航商發”),更是使上海肩負起研發飛機制造業中最尖端技術的任務。
技術突破和產業升級
除了飛機的心臟,大飛機的研制還涵蓋了機械、電子、材料、冶金、儀器儀表、化工等幾乎所有的工業門類,相當于是對一個國家基礎工業的“集體考試”。
一直負責研究中國是否應該自主建造大飛機的老干部金履忠曾告訴記者,大型飛機技術的突破,將會帶動一批新產業的發展。如果大飛機研制成功,其意義并不亞于“兩彈一星”,也不亞于載人航天飛機。
來自美國蘭德公司的研究指出,由飛機技術派生的衍生產品銷售額,是航空產品本身的15倍,而航空業帶動技術升級、產業延伸的效應則更大。
研制大飛機是“令人生畏”的任務,目前也只有美國、歐洲四國和俄羅斯能生產大飛機。
去年,由47家單位、468位專家組成的大型客機聯合工程隊,已經初步完成大型客機總體技術方案,梳理出了第一批需要啟動的關鍵技術攻關項目。今年,大飛機公司的任務就是全面完成可行性論證,并完成14項關鍵技術和啟動多項關鍵技術攻關。
我國大飛機的研制模式也已經確立,采用“主制造商—供應商”研制模式。中國商飛作為大飛機主制造商,定位于設計集成、管理體系、總裝制造、市場營銷、客戶服務、適航取證等方面,而發動機、機載設備、材料等部件都將外包。
這無疑給上海的產業和企業創造了轉型和提升的機會。
比如總部在上海的寶鋼集團,對國家大型飛機研制重大科技項目自2007年就開始立項,目前,大型飛機起落架用300M超高強鋼、四大牌號鈦合金結構用鋼都已研制成功,與大飛機項目相關的發動機用特種鋼材等的研發也已全面展開。此外,寶鋼還在加緊建設國內首條大型特種金屬及合金板帶工程、熱擠壓鋼管改造工程。
目前,中國商飛已和首批9家國內供應商簽訂了理解備忘錄,將在涉及起落架、艙門、機翼等大飛機機體制造中開展合作,這也意味著中國大飛機項目所帶動的民用航空產業布局開始逐步成型。
大飛機所需要的復合材料的突破,也是各方正在努力的方向之一。“制造大飛機的材料,尤其是復合材料的研制,將是中國大飛機研制工作面臨的最大挑戰,也就是最難突破的。”ARJ21項目前副總設計師周濟生告訴CBN記者。
上海市政府剛剛頒布的《關于加快推進上海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實施意見》,也對上海的材料產業進行了明確的規劃。到2012年,全市新材料產業的規模將達到1000億元。重點推進的領域有高性能碳纖維、耐高溫纖維、高溫合金、鈦合金、環保節能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