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06-11 17:21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
編者語:國家能源局的《新能源發展規劃》尚未面世,各地新能源的硝煙已起。近年來,隨著我國鼓勵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一系列規劃和優惠政策相繼出臺,新能源產業已取得巨大的發展,比如,我國太陽能產業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在鼓勵新能源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要謹防一些項目盲目上馬的現象。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6月2日在國新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條件成熟時,新能源發展規劃將會適時出臺。此消息一出,新能源立刻成為眾媒體和公眾關注的焦點問題。
在我國政府的推動下,新能源近年來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新能源的高速發展下隱藏著重重的危機,并帶來了很多的問題。那么,在危機和問題并存的前提下,推出新能源振興規劃的時機是否成熟?
政策上存在缺口
首先,對于新能源行業,我國統一領導的力度還比較欠缺。比如,在風電場籌建中,我們現在仍然沒有對投標企業的資質進行審核、認證的工作,致使一些企業沒有資質、甚至根本沒有從事過此項工作。
另外,還存在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差、缺乏強有力的法律保障等,這些都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能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穩定的市場需求,影響了投資者的積極性。
啟明創投合伙人張勇就表示,國家政策從大方面來講都非常好的幫助了企業的發展,但是在一些細節方面,可能還是應該做更多的考量。他舉例,像對風電的電網接入,國家已經有電網詳細的標準,但是其執行力度卻不夠。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副會長韓偉也指出,目前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行業,缺乏相關的統一的標準,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一個產品的成熟,需要一個相應的標準去衡量。”而這些標準還需要國家相關部門來制定。
中國能源研究會第五屆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鮑云樵認為,這主要是很多企業只關注個別的、短期的利益,不可能從戰略上、全局上去考慮整個產業的發展。整個產業如果能健康發展下去,前景非常好,但如果畸形發展,也有得不償失的風險。因此,這就需要國家進行宏觀引導。能不能“可持續”才是影響整個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一窩蜂”現象嚴重
“現在新能源在地方很熱,國家政策也很熱,這是好的,但我個人感覺目前是被炒得過熱了。很多企業在發展的過程有個大問題就是‘跟潮’。國家政策一來,企業便蜂擁而入,盲目‘上馬’,如果沒有市場,未來也只能倒閉,造成資源浪費。”這位致力于能源研究數十載的老者——中國能源研究會第五屆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鮑云樵擔憂“目前的熱度并非是在科學的發展觀下促成的。國家如果不加強宏觀調控和宏觀指導,一些前景良好的行業也極有可能被糟蹋了。”
目前,盲目上馬的勢頭已初見端倪。比如,目前國內將近80家的整機廠都在做風電,大中小一起上。風電資源本來也是相對有限的,很多小的機組效率不高,但占用了良好的資源,必然會造成浪費。如果大機組放在上面,在同樣的地盤上,由于效率高,發電量自然就大了,“這是一個有序發展的問題”。
中國社科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華6月1日在“金融危機與氣候變化”論壇上也表示,擔心我國現在風能、光伏產業“大干快上”的發展,會出現類似上世紀80年代大量投資建設的污水處理設施現在還“曬太陽”的現象。
“在以后,新能源發展速度肯定很快。在快當中,如何實現有序發展非常重要。”鮑云樵告訴記者,新能源目前發展的問題比較多,如果不正視,對于這個行業長遠發展是有害而無利的。“即使現在熱度很高,甚至沸騰了,也不可能持久,將來冷下來就很難再發展起來。”
鮑云樵認為,在當前的情況下如何整合提高技術含量,關系的是一個可持續發展問題。如果有的企業僅僅是做做樣子,做做廣告,跟風參與其中,恐怕熱過一段日子便會冷卻下來,冷下來之后便很難翻身。
發展新能源是大方向
“目前的確面臨很多問題,但這些都不應當成為遏制新能源發展的理由,也不能成為新能源發展規劃工作出臺的絆腳石。因為在我們國家,規劃是一個中長期的東西,不僅僅是停留在目前。發展新能源的大方向是沒有問題的,國內環境和國際環境都要求我們必須發展新能源。”中國能源研究會第五屆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鮑云樵告訴記者。
“我們不只是繼承了父輩的地球,而是借了兒孫的地球。”國務院參事、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徐錠明在2009第二屆中國清潔技術產業投融資峰會上形象地點明了發展清潔能源的必要性。
“國家對新能源的投入也是基于中長期來看的,發展初期的確需要更多資金的投入,但中長期看來,這種投入是值得的。并且并非發展了新能源,國家就不拿錢去解決就業問題了,況且新能源對就業并非毫無貢獻。”鮑云樵表示,發展新能源一直都是我們的方向。
“發展新能源,成本不應該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而應該看到其在未來經濟發展過程中能夠起到的重要作用。”中國能源研究會節能與企業能源管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于志成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要從根本上轉變認識,培育國內的消費市場,鼓勵技術創新,提高核心技術。
但是,在肯定政府應該大力發展新能源的同時,上述專家也紛紛表示,政府應該從政策上把握方向,在投資力度上把握其“度”。
“國家政策要扶持有前景的技術,企業投資也要看技術而不只是僅僅盯著某個項目。我們國家的出路最終還是得發展高新技術,如果還靠以前那種拼環境、拼資源、拼人力的做法,得到一點點的報酬是不可取的。中國不應該往這方面發展。”鮑云樵告訴記者。
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元華在清潔論壇上也公開表示,綠色能源要發展需要三個“輪子”。第一個輪子是科技;第二個是資本;第三個輪子是政策。
楊元華認為應該有長期行為,就是投資技術的開發。比如電子板,能源的儲存等。因此,投資不僅要投資項目,還應該有眼光地投資技術。
“從長遠的角度看,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始終都是未來能源發展的一個方向。國家支持,政策支持,投資力度加大,這些都是正確的。但是這其中還需要考慮一個‘度’的問題。”鮑云樵說,“可以說目前新能源所面臨的問題是非常嚴重的。國家不僅僅需要出臺規劃,相關的政策法規也一定要跟上。一個是激勵式的政策,一個是保證其正常發展的約束機制——法規。如果沒有約束機制,一個產業就很容易走向盲目發展。靠國家的補貼過日子不可能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