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03-27 09:15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受經濟危機影響,全球并購市場也急速萎縮。但是,在路偉(Lovells)國際律師事務所北京代表處業務部合伙人滿運龍看來,目前并購市場出現了一個逆轉,“去年以前都是外企大量進入中國進行并購,但是金融危機以來,很多中國企業開始躍躍欲試,其走出去并購的業務量開始增加”。
對于這一逆轉,以德國并購協會主席身份來到中國的西門子公司集團副總裁、并購事業部總裁魯克斯表示認同,他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認為,“不好的時間也是好的時期”,當前是中國企業到歐洲進行并購的好時期。
但是,他也指出了當前中國企業走出去并購時的諸多誤區,以至于“歐洲人一提及中國企業的并購就聯想到失敗的并購”。
《第一財經日報》: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并購市場同樣受到嚴重影響,在你看來,這兩年的并購市場交易量有多大比例的下滑?
魯克斯:整個并購市場的最高峰是在2007年,當時整個世界的市場交易量為4萬億美元,但是之后這一市場一度下降30%,不管是交易量還是整體數量都是這樣。這前后,市場出現了急升和急降的狀態。
我認為其中的原因在于,2007年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年份,也是整合期很強烈的年份,企業相繼進行整合,市場進入者互相競爭,也帶來談判者的競爭。這些競爭帶來了市場高速提升。即使沒有金融危機,2007年以后并購市場也會有緩慢下降的趨勢。
《第一財經日報》:在你看來,金融危機對并購市場主要從哪些方面產生了影響?
魯克斯:金融危機的發生,使得銀行之間不再借貸和放貸,因此大的并購項目成為不可能。即使對中小企業的并購,也很難找到只有一家銀行對項目進行融資的情況。因此,這時候的并購市場下降主要在于融資問題,私募基金其實已經放棄了這一市場。
但是,不好的時間也是好的時期。對于資金充足的中國企業而言,這時候可以并購到合適的公司。當然,它要具備兩個要件:資金都是企業自己的而非銀行貸款;好的并購戰略。
《第一財經日報》:金融危機之下,中國有不少企業對走出去并購躍躍欲試,你如何看待這種狀態?對中國企業到歐美市場并購有何建議?
魯克斯:當前歐洲并購市場有超過10000家中小企業,其中有20%的企業希望在國外找到合作伙伴以求新的發展,這對中國投資者而言,就意味著有2000家左右企業的并購機會。這些公司主要集中在歐洲中部,主要包括了高技術公司,它們多是管理模式比較傳統的家族企業,大多沒有上市,它們更傾向于和中國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
但是,目前中國企業在德國并購有80%是不太成功的。中國企業在并購時只注重便宜,而不進行完全的調查,沒有收集全面的市場信息。它們并沒有理智對待“價格”與“價值”的關系,常常只并購便宜的公司但也是糟糕的公司。因此,有歐洲人一提及中國企業的并購就聯想到失敗的并購。
便宜的公司并非一定是有價值的公司,投資者需要的是價格合理且對自身發展有較大價值的公司,如果只追求便宜,就可能導致糟糕的并購結果。
《第一財經日報》:目前德國市場在哪些領域存在并購機遇?中國企業投資多集中于能源和環保等,你如何看待?德國方面是否會為中國企業進入其市場給予引導?
魯克斯:目前德國市場在汽車、自動化、安保、環境、交通、物流、保健和醫療等領域存在機遇,比如汽車價格降低、自動化則在世界市場中具有領先地位等。
中國對于環保越來越重視,這將會構成中國經濟長期穩定的一個因素。歐洲中部的地域特性決定了其開發能源使用的高科技,德國一些中小企業在這方面擁有領先的技術,它們已經開始考慮進入中國。
中國和歐洲雙方都認為當前是一個好的機會,因為金融式的融資機會已經過去了,德國的市場能力與中國的需求之間有新的機會。
目前我們已經創立了一種模式,由中國公司向德國企業投資,從而使前者進入德國中游市場,由此可以把科技產品的研發放在歐洲,把技術輸入中國,進而創造雙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