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齊微電子人才短板加強科研實踐是關鍵
http://www.kblhh.cn 2009-03-13 10:20 來源:中國電子報
微電子人才短缺仍是目前我國IC產業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需要強化高校與企業的合作。當前,在參與企業舉辦的各種活動過程中,中國微電子專業大學生正通過科研實踐提升自己的能力。
進入3月,中國各高校的校園招聘開始升溫。對于微電子專業的畢業生而言,此刻的心情估計是喜憂參半。喜的是自己即將告別學生生涯,從此走向社會;憂的是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遭遇寒冬之際,又適逢國際金融危機不期而至,就業形勢更加嚴峻。此時此刻,要在殘酷的競爭中勝出,需要他們展示自己在學習和科研實踐活動中積累的實力。
畢業生面臨“再學習”過程
跟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目前在微電子領域的高等教育水平還比較低。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王志華教授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學工科學科研究的重要目的是解決工業界期望解決而沒有解決(至少是沒有解決好)的科學和技術問題,這就是工科領域的創新。因此,大學中工科學科的研究水平一定與所在國家相關工業的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如果國家相關工業水平在世界上處于落后地位,相關工程學科的研究水平整體上不可能領先世界,即便能取得一些世界領先的成果,也一定是鳳毛麟角。與此相關的是,高水平工程技術的人才培養,與受教育者在大學中研究經驗的積累密切相關,在工業落后的情況下,高等工程教育的整體水平不可能領先世界。我國微電子產業與教育的現狀和趨勢恰好印證了王教授的這個觀點。
在看清楚差距之后,加大對高校微電子專業科研的投入就顯得尤為必要,因為高素質的人才一定是通過科研實踐活動培養出來的。“這必須是國家行為。”王志華教授強調說,“高校的科研不應該是與企業競爭,大學從事的創新性研究可能會面對失敗,高水平人才的培養過程中也常常要面臨各種形式的失敗,但這種失敗所付出的社會成本比在企業中失敗要小得多,這是對全社會都有利的;當然,高等院校在國家支持下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應該由全社會分享。”
在王志華教授看來,高等院校在工科技術人才培養方面至少應該做好兩件事,第一是基礎學科的教育,包括基本的數學知識、物理知識和工程知識等;第二是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工程訓練。對于研究型大學,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客觀地講,要完全達到上述目標難度非常大。”王教授略帶遺憾地說。中國高校的招生規模已經從1977年恢復高考時的27萬人擴大到2008年的近600萬人,對于高校本科畢業生而言,中國的高等教育已經不再是當年的精英教育,高校所培養的是一般意義上的勞動者,他們在大學里掌握的是從事各種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繼續學習所需要基礎知識及思維方法。王教授認為,作為教學機構,高等院校不可能為各家企業量身定制他們所需的人才,因此,即便是具有很強專業技能的碩士畢業生,在其進入企業以后也將經歷一個“再學習”的過程,這個任務,客觀上需要企業自己完成。
校企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
或許正是為了幫助畢業生縮短這個“再學習”的過程,我國高校積極尋求與全球領先的半導體企業進行合作,通過合辦課程、建設聯合實驗室以及參加企業舉辦的設計大賽等多種方式,讓學生開闊視野、積累實踐經驗。
2005年,電子科技大學與英特爾公司達成關于課程合作的協議,英特爾公司安排專家到該校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簡稱微固學院)講授集成電路封裝與測試課程,微固學院則將該課程作為專業選修課納入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