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02-06 10:12 來源:嘉興日報
金融海嘯下,正在成長中的中小企業無疑受到沖擊更大。昨天,工商部門發布了對我市300家中小企業在創新能力、環境保護、科技開發、人力資源等方面的抽樣調查報告。調查顯示,危機之下的大部分中小企業生存狀況嚴峻。
逆市中凸顯軟肋
“中小企業在創造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進出口總值、上繳稅收、提供城鄉就業機會等方面發揮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參與此次調查的一位工商人員介紹,但是不可否認,受金融危機沖擊,經濟主體低端化、外向依存度高的弊病已讓不少中小企業陷入困境,一些固有優勢在短時間內轉化為劣勢。
科研投入少、創新能力差已是中小企業中普遍存在的現象。調查顯示,51%的企業無專門研發部門,41.4%的企業從未與高校或科研機構合作,而且將近一半企業的生產設備還處于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技術水平。技術裝備水平低,利用率低,更新周期長,直接導致了中小企業產品質量差,附加值不高,嚴重削弱了企業的競爭力。
目前,大多數中小企業實行的還是傳統的直線型組織結構,在質量管理、環境管理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國際認證調查中,51%的企業還沒有通過其中一項,只有23%的企業建立了比較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統,35.6%的企業從未涉及網絡經營管理。
體現在環保意識中,不少中小企業只注重尋求規模擴張、利潤增長、分散風險的策略,較少具備環境保護對企業成長的認知。在“目前中小企業的環保、節能工作面臨的問題”的調查中,只有18%的企業認為嚴重影響未來發展,80%的企業認為環保和節能與企業關系不大。
人力資源是中小企業成長必不可少的要素。在受調查的企業中,管理人員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占45%,大專及以上只占15%;不管是普通員工還是管理人員,初中及以下仍占大多數。而對未來發展目標定位上,52.2%的企業對未來發展方向不明確,少數企業對戰勝金融危機缺乏信心。
何以解憂?
“中小企業是規模較小、處于成長階段和創業階段的企業,在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的占有和使用方面是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對其核心競爭力的培育與提升更為重要。”市國資委副調研員、金融經濟師杜守嘉認為,中小企業要做大、做強,不但要提升自身經營和管理能力,有關部門還要為其營造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
“金融危機之下,中小企業的優勢正在減弱。”杜守嘉稱,金融危機暴露出了中小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在技術、管理上,中小企業應不斷吸收先進技術和經驗,真正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勇于承擔社會責任,著力打造環保型、節約型企業。同時,要以人才為動力進行技術創新,建立企業內部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
在外部環境營造上,有關部門還要在企業的融資環境、服務環境上給予中小企業幫扶。“融資難一直是中小企業成長的主要障礙之一,優化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是當務之急。”有關人士認為,應嘗試建立多種途徑、多種方式、多種類型的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的金融渠道,解決中小企業借貸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