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02-03 16:21 來源:ChinaByte
11月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發《關于當前形勢下保持船舶工業平穩較快發展的意見》。《意見》指出:“今年下半年特別是近兩個月以來,船舶工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日益趨緊……世界新船訂造需求下降,造船市場下行趨勢逐漸形成。近年世界主要造船國家已形成龐大的造船能力,訂船需求大幅下滑將引發全球性的造船能力過剩,導致國際市場競爭加劇,新船訂單的承接和手持訂單的交付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困難。”
那么,船舶工業的現狀到底如何呢?浪潮集團軍工(裝備)事業部總經理劉家斌近期特地前往北方和南方的船舶工業基地考察了一圈,親眼目睹了大量中小造船廠的窘迫處境:一些中小船舶制造企業是在全球經濟增長虛高的情況下紛紛盲目上馬,而一旦面臨經濟衰退,受到的沖擊就比較顯著。
通常,中小企業在接受船東的生產訂單時,并沒有這個行業的長期積累。他們依靠船東的首付款進行廠房建設,等船東的錢陸續到賬再逐步跟進后續的工作。但是這種“外延拉動型”的發展,在經濟危機的沖擊下出現了困難,船東的需求被迫調低,訂單紛紛取消,首付款還要收回,中小造船廠的處境雪上加霜。
遇到困境的何止造船業?據報道,曾經以每年高達60%的速度增長的中國鋼鐵出口目前也已出現了下降。中國家用電器和機械設備出口增速的下降減少了中國對鋼鐵的需求,而中國房價的大幅下降又導致建筑活動萎縮,同樣抑制了鋼鐵的市場需求。中國鋼鐵工業目前正在遭受至少是十年來最為劇烈而深重的行業低迷。中國10月份的鋼產量下降了17%。
面向出口的加工制造企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有6.7萬家以上的中小企業倒閉。據新華社報道,10月28日至11月1日,國家有關領導人分別調查了浙江和江蘇的部分地區,而調研的重點便是中小企業的經營情況。與此同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則于10月28日至31日期間,調研了廣州、珠海、東莞、中山等城市,并于隨后派出了專門的就業調研小組,再赴廣東。
制造業告急!
伴隨著今年寒冬到來的,是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不斷波及到全球,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難脫干系。這也是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最直接的負效應。
從雷曼兄弟宣布破產至今兩個月,這場危機好像SARS病毒一般迅速蔓延,且愈演愈烈。11月22日,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警告稱,目前的金融危機已經演變成經濟危機。一場曠日持久的“保衛戰”開始在實體經濟中拉開。對于“中國制造”而言,也面臨著三十年來最嚴峻的考驗。
世界是平的
制造業是指經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后成為了新的產品,不論是動力機械制造,還是手工制造;也不論產品是批發銷售,還是零售,均視為制造。
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生產資料,為全社會提供日用消費品的生產部門,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
制造業是工業中的重要成員。在工業部門中,制造業占有中心地位。它與采礦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同屬工業范疇,而制造業在其中占有中心地位。
小到一粒紐扣,大到一艘巨輪,其生產加工都屬于制造業的范疇。在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制造業涵蓋了31個行業。
制造業企業是工業產品的生產者。制造業企業的基本任務就是為社會提供用戶所需的工業產品;同時要求以較少的投入取得較多的產出,以期取得必要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制造業企業是一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企業成為制造業循環鏈條的起點。
197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元年,同時也是新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新起點。在之前的29年中,中國制造業效仿前蘇聯的發展模式,在軍工制造業上建立了一定的基礎。在與人們日常生活相關的消費品制造方面,也已經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產業鏈,但仍舊無法滿足當時的市場需求。供不應求的最明顯標志就是當時人們手中的糧票、肉票、布票等各種指定的購買憑證。即使如此,消費者在購買時選擇的余地也非常小,原因在于產品種類的匱乏。
改革開放政策的提出,將封閉已久的國門打開,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國外產品開始進入中國市場,原本匱乏的市場變得豐富起來,這也使國人告別了憑票購物的時代。在這樣的市場激勵下,中國制造業開始活躍起來。一批國產品牌在這一時期成長了起來。
制造業產品的發展速度仍舊不及消費者需求的增速。國營企業和軍工企業作為當時制造業企業的絕對主體,仍舊不能滿足消費者旺盛的購買欲望。民營制造業就在這樣的情勢下迅猛發展起來,成為了中國制造業的一支生力軍。國外制造業企業開始進入中國,并將先進的技術和觀念引入到中國。CAD和財務軟件在制造業普及開來,就此拉開了中國制造業信息化的序幕。
進入世紀交替之際,中國制造業發展也步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中國加入WTO后的一系列政策,為制造業發展提供了相對開放和寬松的環境。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劇,發達國家制造業紛紛涌入中國,把“中國制造”推向了全球市場。憑借低成本的勞動力市場優勢,中國成為了全世界制造業的中心,這也培育了中國沿海地區眾多出口導向型的制造企業。
2003年之后,中國制造業整體產業鏈獲得了一次重塑和發展的機會。這得益于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大規模投資和旺盛的市場需求以及國際貿易的積累。之所以說是整體產業鏈的發展,是因為這次的發展從汽車制造業、電子和通信產品制造業、造船業等制造業為起點,帶動了重型機械制造業的發展,進而刺激了原材料加工制造業的發展。
制造業企業在這段時間內也進行了重新洗牌,民營制造業企業一改最初小作坊似的運作模式,朝著規?;较虬l展,具備了進軍國際市場的能力。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了國門,借助收購、并購的方式融入到了全球市場之中。在這一過程中,信息化對制造業發展的支撐作用越來越顯著,信息化應用程度成為了衡量制造業企業實力的重要指標,而制造業企業更是將信息化應用視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手段之一。
三十年間,中國制造業從稚嫩走向成熟,中國制造業增速已經連續20年居全球之首,制造業增加值10956億美元,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制造大國。中國當之無愧的成為了“世界工廠”。
世界是平的,我們在這個平的世界得到了自己的那一塊奶酪。
不過這塊奶酪漸漸的變了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