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8-11-10 14:32 來源:中國工業報
“雖然中國遇到了產業結構升級的問題,但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制造還有明顯優勢,中國經濟之所以有競爭力,產業集群就是一個基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在前不久舉行的中國產業集群高層論壇上如是說。雖然我國產業集群在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但也留下了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論壇上,與會專家對中國產業集群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產業集群遭遇“寒流”
目前,面對嚴峻復雜的世界經濟形勢,中國能否獨善其身?劉世錦表示,中國經濟與美國、歐洲、日本所處的發展階段不一樣,增長的動力也不一樣,我們完全可能走出一條獨特的路線,我國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集群面臨的挑戰,在短期來看,是出口下降,融資困難,人工費用、能源原材料價格上升等,在中長期來看,要素成本上升將持續相當長時間,數量擴張空間將縮小。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會長保育鈞表示,目前,我國產業集群發展比較好的地區雖然抗壓能力強,但面臨的形勢也不容樂觀,有些行業倒閉了20%的企業。
產業集群的現實困境
認為我國產業集群面臨現實困境的還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微。她認為,中國產業集群的發展與升級面臨資源壓力日益突出、環境壓力前所未有、成本壓力不斷上升、國際壓力復雜沉重等多重壓力。
王微認為,我國產業集群的發展面臨挑戰:一是發展高端產業環節將直接面對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挑戰;二是在創新發展方式與整合發展資源方面存在激烈的國內外競爭;三是競爭優勢面臨其他低成本國家和地區的嚴峻挑戰;四是在利用資本市場問題上面臨更為復雜的國內外市場風險。
王微表示,在我國產業集群發展與升級時,要關注以下幾大問題:
一、產業集群發展層次還很低,總體仍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產品檔次和質量不高,主要依賴國內外低檔市場,集群在國內外的行業地位還不高。
二、集群企業之間競爭多于合作,專業服務機構發展水平低,配套服務網絡仍需大力培育,產業集群與所在區域及全球產業鏈的關聯性和互補性不強。
三、產業集群發展與創新能力不足。我國產業集群大多數企業缺乏創新資源,國內外市場拓展能力不強,融資瓶頸約束凸顯。
四、產業集群關鍵企業和龍頭企業較弱,“散、小、亂”情況比較普遍,集群中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普遍較低。
五、目前,很多人對產業集群治理結構及其發揮作用的機制缺乏了解,政府“缺位”與“越位”現象并存,行業組織的地位與作用亟待提高與增強,龍頭企業參與集群治理的積極性仍需激勵。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表示,我國產業集群發展面臨中國制造“大而不強”的現實,外資配套在中國的加工組裝工序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國制造還大多停留在加工組裝階段。張燕生認為,中國已經真正到了向內需立國的戰略轉移時期,到了實現比較優勢轉型升級的時期,到了要統籌改革開放與深化改革的時期,到了進一步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時期。
產業集群轉型在即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經所所長助理魏后凱表示,中國產業集群的核心問題是發展層次低,缺乏持續競爭力。
現在一定要重視產業集群的衰退和風險問題:一是結構性單一的風險。二是集群、產業、產品生命周期的風險。三是要素成本上升以及新的競爭者的出現。四是貿易保護主義。他認為,防范風險和衰退的核心是培育產業集群的持續競爭力。針對中國的產業集群該如何轉型的問題,劉世錦認為:一是向“深”走。中國制造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與德國、日本等國還有差距。二是向“外”走。東部地區向內地有條件的地區的產業轉移。三是向“上”走。由制造環節向研發、設計、營銷、品牌等環節延伸,即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四是向“高”走。從市場的中低端領域向高端領域延伸,分享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部分。五是向“新”走。利用互聯網等新技術,把更多的企業內部業務分包出去,利用消費者與生產者互動創造價值,深化專業化分工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