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迎來發展新機遇
http://www.kblhh.cn 2008-10-08 16:29 來源:互聯網
7月中旬,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簽署了《公共機構節能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這是近五年來首次以政府名義簽署的關于建筑方面的條例,《條例》將對建筑物的能耗量進行審查;對超標建筑進行懲罰;對高能耗的建筑物進行智能化改造;為新建、改造的大樓提供智能產品建議。細心的人士會發現,這部條例主要從7個方面談節能,但是涉及到智能建筑方面的就有6個。國家高度重視公共機構的能耗情況,吹響了公共建筑節能工作的“沖鋒號”,那么《條例》對智能建筑行業將會帶來哪些影響? }
現狀:大型公建數量少、能耗大,節能潛力大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大型公共建筑在一、二線城市里鱗次櫛比。這些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不僅改善了人們的工作環境,也逐漸成為城市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但是業內專家指出,當前矗立在“水泥森林”中的一些大型公共建筑,片面追求外部造型,忽視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使得建筑高能耗的問題日益突出。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司巡視員武涌在介紹我國公共建筑的能耗情況時說,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財政部在對我國24個示范省市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情況進行調查時發現,大型公共建筑總面積不足城鎮建筑總面積的4%,但總能耗卻占全國城鎮總耗電量的22%,大型公共建筑單位面積年耗電量達到70 300千瓦時,為普通居民住宅年耗電量的10 20倍,比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同類建筑多出1.5 2倍。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數字城市科技公司副總工程師趙曉宇告訴記者,我國公共建筑數量少、能耗大,歷來都是能耗大戶。有機構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公共建筑的數量還在以每年3000萬 4000萬平方米的速度持續增長,還將繼續“吞噬”大量能源,如果不對這些公共建筑的能源加以控制,后果將不堪設想。
趙曉宇告訴記者,我國對建筑物開展節能工作將主要通過兩個途徑:在大樓建設過程中采用環保型、節能型的建筑材料;在大樓運行過程中,對空調、照明等能耗大、能源消耗不易察覺的設備,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統。目前,建設環節執行得比較到位,一般情況下,用戶會主動采購大量節能型建筑材料,而控制空調、照明等大型機電設備的智能化系統,設計師都會提前考慮,但是這些系統在工程尾期才能安裝,這時預算資金已所剩無幾,很多系統需要建設方額外的投入。因此,建設方有可能直接放棄這些系統。業內人士指出,現在除了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以外,全國很多一、二線城市中智能化系統采用的比例很低,很多與建筑配套的智能化產品并沒有普及,節能市場還處于開拓期。《條例》除對大型公建的能耗量進行了硬性規定,還將對未達到標準的機構采取懲罰措施。業內人士認為,這一系列規定必然會給建筑智能化行業發展帶來新的契機,讓智能化系統在社會中進一步普及;同時,有潛力的企業也將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經營戰略,生產出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
部分企業:未雨綢繆,走在節能前列
《條例》公布之后,記者前往KTC自動控制系統(北京)有限公司采訪,該公司主要研發、生產、銷售有自動調節和監控功能的計算機控制系統。公司總經理鄭本強在接受采訪時談到,國家現在對能源的使用情況越來越關注,這將對我國可持續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這部條例中明確規定了公共機構開展能源分項計量、每年上報能源消耗等情況,這是開展節能工作的初級階段。只有掌握大量的能源消耗數據后,相關部門才能根據實際情況制訂出比較科學的能耗標準,保證大樓建筑能耗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上。
鄭本強說:“可以預見到,節能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建設發展的一個主題,很多企業紛紛在該領域展開積極的探索,KTC也一直致力于節能事業的進步。我們根據中國建筑能源的消耗情況,專門制定了‘節能五步法’,通過能量計量—數據分析—節能管理—分戶計量這種模式實現預期的節能效果。”
KTC公司只是樓控企業開展節能工作的一個典型。回顧我國建筑節能史就會發現,很多有實力的企業認識到我國資源日益緊缺的狀況,不遺余力地進行節能產品的研發。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高科技含量的IT技術產品與建筑行業不斷融合,新型節能設備層出不窮,節能理念也出現了更迭。
泰豪有限公司張永鋒告訴記者,建筑節能是一項很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圍護結構的材料會對大樓的能耗產生影響,比如夏天當太陽光透過玻璃幕墻照入室內,房間的光照度增加,溫度急劇上升,這時就需要空調系統啟動;當大型公共場合打開各種燈具,燈管散熱,在室內積聚大量熱量,這時空調系統也將啟動……在這樣大型的公共建筑中,往往是多個方面相互影響,如果我們在進行節能改造時,只重視空調系統,必將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錯誤;忽視其它方面對室內環境及溫度的影響,往往就無法達到整體節能的效果。泰豪現在嘗試著把各種節能技術集成起來,形成一套全新的控制系統,使其根據照明的變化相應地進行調整,以減少資源浪費。
專家:《條例》將培育節能市場,為企業發展提供“新契機”
雖然部分企業已經開始了節能的探索,有些觀念和產品也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但是,我們回過頭對照今年7月中旬頒布的條例可以看出,政府在采購方面將實行公共機構“優先采購”、“強制采購”和“禁止采購”相結合的制度。公共機構采購用能產品、設備,應當優先考慮“節能產品、設備政府采購名錄”中的產品;同時,在實行優先采購的節能產品、設備范圍內,對符合特定要求的節能產品、設備實行強制采購;明確禁止公共機構采購高耗能的設備。
國務院法制辦副主任張穹介紹,作為節約能源法的配套行政法規,公共機構節能條例強調發揮公共機構在全社會節能中的表率作用,帶頭使用節能產品、設備,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專家指出,目前《條例》對能源審計作出了具體規定,對高耗能建筑改造工程還沒有明確規定,但是,隨著節能減排工作的不斷深入,相關后續的工作也將陸續開展。國家已經開始采用行政、經濟等多種手段引導、培育節能市場,這將會給智能建筑企業帶來難得的發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