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中國工業又將迎來一個激動人心的歷史時刻:神舟7號飛船將進行載人航天飛行。中國航天員將首次進行空間出艙活動。這一壯舉將鼓舞和推動中國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邁進的雄壯步伐。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婁勤儉指出:“載人航天走的就是自主創新的路子,這是值得歌頌和總結的。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成就,靠的就是自主創新,航天技術每個關鍵環節的突破、航天工業的發展,依靠的是‘立足自我,自主創新’的航天精神。”
婁勤儉指出:“在我國建設創新型社會,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的大背景下,航天精神顯得更為可貴。在這種精神帶領下,整個中國工業將發生深刻變化。”
婁勤儉是在9月23日出席深圳市委市政府舉行的全市自主創新大會后,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作上述表示的。
發揮科技進步對工業發展的引領作用
婁勤儉指出,盡管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必須清醒地意識到:我國的工業化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粗放的生產方式沒有根本改變,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基礎工業、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與大國地位還不十分相稱,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三高一低”現象仍很嚴重,工業的增長還沒有真正轉型到依靠科技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軌道上來,要實現工業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堅定不移推進自主創新,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對工業發展的引領、支撐和保障作用,增強技術成果轉化能力,提升產業的整體水平,促進節能減排、資源節約和綜合治理,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的路子。
深圳是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的試驗田
作為我國第一個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的試點,深圳高技術產品產值,從1991年到2007年的16年間增長326倍,年均增速為43.62%。全市高技術產品產值1991年只有22.9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是8.1%,到2007年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為7598.76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54.9%。深圳高技術產業規模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位,并且形成了“四個90%以上”的格局:即90%以上的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研發資金來源于企業;90%以上的職務發明專利出自于企業。2007年全年專利申請量35808件,位列全國大中城市第二。其中《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2480件,占全國的45.9%,連續4年保持全國第一。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業、物流業、文化產業四大支柱產業為核心、相互協調的主體產業。
婁勤儉說,深圳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具有明顯的產業優勢、市場優勢、區位優勢,更重要的是具有依托改革開放先行所形成的體制機制優勢。多年來,深圳已發展成為國內高新技術產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在全國工業發展的大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別是以信息產業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已經成為深圳的第一支柱產業。涌現出了一批以華為、中興為代表的創新型企業群,也涌現了康佳、創維等知名品牌和企業,擁有了大量自主品牌,造就了一批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機制的企業家和技術專家隊伍。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已經初步建立,深圳完全有條件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實現由改革開放排頭兵向自主創新排頭兵的跨越。深圳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也是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試驗田,新組建的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大力支持深圳和深圳企業實施自主創新戰略。
自主創新戰略有助于“兩化”融合 婁勤儉表示,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不僅是深圳的歷史機遇,也將有利于全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深圳的創新實踐和探索,有利于提升全國高新技術產業比重,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有助于優勢企業實現核心技術的突破,強者更強,促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有助于高新技術融入制造業的產品和裝備,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有機融合,有利于引領我國低成本優勢,保持經濟增長。
婁勤儉指出,深圳作為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試驗田,必將對全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工業由大變強起重要的示范和引領作用。他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支持深圳發展通訊、數字之星、軟件、生物醫藥、新材料、重大裝備等高新技術產業,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創新能力較強的企業;支持深圳企業積極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以國家重大專項帶動相關技術領域攻關,提高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實際發展能力;支持深圳建立國家級實驗室,推動創新公共平臺,廣聚創新資源;支持深圳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制訂和修訂,形成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標準,實現技術、標準和知識產權的良性互動;支持深圳企業開展定期公共技術研發和攻關,積極參與對傳統產業改造,實現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發展。(符希棟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