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工業“母機”裝備制造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http://www.kblhh.cn 2008-09-11 15:41 來源:新華社
中國企業聯合會日前在中國企業500強發布會上發布的分析報告顯示,雖然近年來我國裝備制造業加速發展,但仍存在發展滯后、競爭力不強、不能對制造業發展給予有力支撐等問題。專家認為,振興我國裝備制造業需確立發展重點,搶占新一輪裝備制造業發展先機,樹立品牌,加大政府對行業的支持。
--我國“工業之母”明顯落后
《2008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分析報告》認為,雖然我國制造業已經發展到了資金技術密集產業階段,但從總體上看,我國制造業仍處于大而不強的狀態,核心制造業仍偏弱。裝備制造業是各個工業化或后工業化國家的主導產業,被認為是國家工業化、現代化建設的“發動機”,或稱為“工業之母”。它覆蓋了機械、電子、武器彈藥制造業中生產技資類產品的全部企業,是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產業。在工業化進程中,制造業結構應適度“重型化”,提高重型制造業在整個制造業中的比重,特別是提高裝備制造業的比重和技術水平,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技術裝備。
然而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占整個制造業的比重還不到30%,比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低5%以上,遠低于美國的41.9%、日本的43.6%、德國的46.4%。再從反映中國制造業最高水平的中國制造業500強的情況看,2007中國制造業500強中,裝備制造業企業的數量、銷售收入和利潤分別占整個中國制造業500強總量的21%、25.42%、24.59%。這些數值仍然低于美國、日本、德國的水平。
由于裝備制造業的落后,近些年我國進口的各種基礎設備價值大致占我國進口總值的50%,設備投資的2/3依賴進口,其中光纖制造設備的100%,發電設備的90%,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設備的85%,石油化工設備的80%,轎車工業設備、數控機床、紡織機械、膠印設備的70%來自于進口產品。在大型飛機、大型醫療、光纖設備等領域,我國主要靠全盤進口。中國民航現有大型飛機1000多架,全部是從外國進口的。到2020年,還需大型飛機約1700架,每架售價大約7000萬美元,需要耗資1000多億美元。
--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008年中國企業500強發布會與會專家認為,我國裝備制造業在迅速發展的同時,存在技術水平不高、產品技術含量低、成套設備生產能力弱、品牌缺失等問題。
首先,我國裝備制造業落后的核心是總體技術水平不高,產品技術含量低,一些產品質量競爭力不高。由于現階段我國裝備制造業和制造業整體一樣,處于全球產業鏈的末端環節,利潤率低下,難有足夠資金投入研發,以至于某些行業和企業陷入了低成本競爭與產品質量競爭力不高的惡性循環。當前,世界制造業的發展已呈現出四大趨勢:綠色制造業、極端制造業、制造業與高新技術廣泛融合以及信息技術融入傳統制造業;而我國在這些領域也遠遠落在了后邊。
其次,成套設備生產能力弱,大量成套設備不得不依靠進口。由于缺乏具有系統設計、系統成套和工程總承包能力的制造業企業,導致我國具備生產設備部分零件能力,但較少生產成套設備,這使得我國企業在裝備制造業只能賺“小頭”,同時難以擁有和發展自我品牌。目前,我國每年制造小轎車超過500萬輛,但絕大部分車型都不是中國設計的,整車設計能力尤其落后。
再次,勞動生產率和盈利能力相對不高。無論在傳統行業,或是在高技術含量的現代制造業中,我國裝備制造業與國外優秀企業相比,利潤水平仍存在巨大差異。從全口徑的制造業比較看,有專家計算出,目前我國人均制造業增加值大約為發達國家的1/17.
第四,品牌缺失。據不完全統計,世界裝備制造業中90%的知名商標所有權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而由于缺乏商標支撐,特別是缺少一批能與國外知名商標相抗衡、具有一定市場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的自主商標,我國裝備制造業至今依然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低端,裝備制造業出口商品的80%-90%是貼牌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