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困擾“美國夢”
http://www.kblhh.cn 2008-09-05 10:11 來源:中國石化報
編者語:建立在高能耗基礎上的“美國夢”變得日益難以為繼,許多美國人正悄然改變著“耗油”生活方式
什么是美國夢?除了所謂的民主與自由外,美國夢更為實際的內涵就是舒適的汽車、鄉間別墅、充裕的物質。一個朋友則明確指出,美國夢的特點就是“oversize”,就是“超大號”:房子要大的,遠離城市沒有關系,因為有汽車,一輛不行就兩輛三輛;汽車要寬敞的,開著才舒服,費油沒關系,因為油價像白開水,很便宜。
結果,美國有了“輪子國家”之稱,到2006年美國汽車保有量約為2.5億輛,人均汽車擁有量居世界首位。而上個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全球油價的低迷,使美國汽車業基本上對于油耗不屑一顧,“超大號”的審美需求使高油耗的SUV城市多功能汽車及皮卡大受青睞,銷量可謂火爆。不斷壯大的“吞油獸”隊伍大肆吞噬著當時頗為廉價的世界石油資源:美國每年消耗的石油占世界石油供給量的25%,其中汽車燃燒掉的就占一半。但本世紀以來燃油價格的不斷上漲,讓這種建立在高能耗基礎上的“美國夢”變得日益難以為繼,許多美國人正悄然改變著“耗油”生活方式。
改變悄然發生
6月份,美國汽油平均零售價格突破每加侖(約為3.78升)4美元,如果將通貨膨脹因素考慮進去,美國的汽油零售價格已經大大超過了第二次石油危機時期創下的汽油銷售價格紀錄:1981年3月,美國汽油銷售價格曾一度達到每加侖1.42美元,約為今日的3.38美元。
經濟學家說,雖然高油價影響尚未達到第一次與第二次石油危機的水平,但目前的高油價已大幅增加了美國人的燃油費用支出。全球洞見咨詢公司經濟學家布賴恩?貝瑟姆估計,到夏季結束,燃油成本在美國人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中將會占4.2%,高于今年第一季度的3.7%,迅速逼近1981年初石油危機期間創下的4.5%的紀錄水平。
隨著燃油費用迅速增長,許多美國家庭不得不認真考慮每個月的收支平衡,尤其在次貸危機使美國經濟陰云密布之際。降低能耗減少燃油費用支出已成為許多美國民眾的首要考慮,習慣于“超大號”的美國民眾的生活方式正悄然發生著變化:能不使用汽油的就不耗費汽油,能手工操作的就要用手工完成,能降低消耗的就要積極實現。
據凱利布魯布克公司對計劃明年購買新車者進行調查顯示,在受訪的860多人中,28%的人已不再購買DVD和CD以及從星巴克購買咖啡,另有27%的人說他們不再到體育館觀看賽事,68%的人說他們現在減少了外出購物,此外有44%的受訪者說由于汽油價格不斷上漲,他們縮短了假期。
美國志愿者人數出現顯著下降則是燃油價格飆升的另一個后果,志愿者人數跌幅達20%。老年志愿者服務組織執行理事約翰?嘉戈塔將志愿者人數下降歸咎為:能源價格上漲致使普通美國民眾生活成本迅猛上漲,入不敷出的窘境開始取代了昔日的悠閑富足,其結果就是“過去習慣于參與志愿服務的人正紛紛離開去找工作”。
四輪換成兩輪
“廉價汽油的日子看上去結束了。”家住舊金山的72歲老人鮑勃?蔡斯指著其愛車——一款“皮亞喬”MP3-50型摩托車——對聞風而至的新聞記者說道。
蔡斯日前與另外一名熱愛歐陸摩托車文化、家住紐約的巴迪?羅森豪姆各自騎著“皮亞喬”開始了橫貫美國的度假之旅。蔡斯補充說:“我到哪都騎著它,在高速路上每加侖可行駛70英里(約為110公里),時速可達78英里。”
雖然摩托車與汽車相比事故風險要高得多,但摩托車的輕便與省油依然吸引著眾多決心大幅削減燃油費用的消費者。美國摩托車年銷售量在過去10年間增長了10多倍,從1997年的約1.2萬輛增長至2007年的13.1萬輛;今年一季度,兩輪摩托車的銷售量較去年同期上漲了24%。
與摩托車市場的蒸蒸日上相比,美國的汽車銷售可謂是夏日中的寒冬,高油耗的SUV與皮卡遭到了市場冷落。6月份,美國汽車銷售量下挫至113萬輛,創1993年來的最低,這是美國汽車銷售連續第8個月下滑,下滑時間為近7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
公共交通升溫
與私車市場門前冷落鞍馬稀形成對照的是,美國各地公共交通系統手忙腳亂地應對客流的迅猛增長。在南加州,城際鐵路6月17日迎來了公司日運輸5萬旅客的新紀錄,與去年的6月17日相比較,旅客人數上升了15.6%。城際鐵路發言人說,5月份搭乘公司火車的旅客人數較去年同期上升了6%。
據法新社報道,連接紐約與新澤西的“港務局跨哈德遜”列車客流在今年頭5個月增長了6.6%,新澤西運輸公司第一季度旅客人數創下日均9萬人的新紀錄。“港務局跨哈德遜”公司發言人史蒂夫?科爾曼對于旅客人數的迅猛增長進行了如下總結:“在汽油價格與票價增長之間,許多人還是選擇鐵路。”
設在華盛頓的“美國公共運輸協會”在近期公布一份報告中說,不僅僅是鐵路,包括有軌電車、地鐵和公共汽車在內所有公共交通系統,都出現了客流人數大幅上漲的情況。據該協會統計,今年頭三個月美國人使用公共交通系統的人數創下了歷史新高,達到2.6億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8500萬人次。
美國公眾大規模使用公共交通系統,使許多城市的交通系統有些措手不及,因為長期以來美國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私家車,公共交通系統在某種意義上只是一種補充,或者說是為了使窮人也能夠實現“低成本移動”。
為應對蜂擁而至的客流,美國各地運輸公司都紛紛加大了運力,增開了車次、調整了運營線路,并向市場發出了增購地鐵車廂、混合動力巴士汽車、有軌車等運輸設備的清單。一些城市還增設了公交專用線路,并拆掉車廂內的部分座位以便運送更多的乘客。
重新返回城市
不考慮次貸危機的影響,燃油價格上漲的另外一個后果是,傳統意義上屬于中產階級范疇的郊區、鄉村住宅,價值出現大幅縮水,鄉村的“田園詩”誘惑隨之變得日益蒼白起來。城市內的住宅因避免了堵車并節省了燃油費用而重新受到了歡迎,一些人開始離開鄉村搬回了城市,另外一些則選擇將家安在了離城市近些、公共交通發達、生活與文化設施近在咫尺的新城鎮。
伊夫琳?貝克爾所居住的丹佛市斯泰普爾頓鎮就是這樣的一個城鎮,該鎮所在地原為丹佛市的機場。斯泰普爾頓開發商沒有像許多開發商那樣,將更大更便宜作為房子的賣點,而是突出了斯泰普爾頓的公共交通與生活便利:鎮內住宅距學校與商店僅咫尺之遙,同時高效的公共交通將斯泰普爾頓與人們的主要工作地點丹佛市緊密聯系在一起,鎮內居民無需為汽油價格的不斷上漲而擔憂,無需為擁堵的道路而鬧心。
貝克爾一家兩年前搬到了斯泰普爾頓。“我們是一個四口之家,有兩個孩子和一只黃色的拉布拉多犬,但我們設法做到只用一輛車過日子。”貝克爾接著指出了斯泰普爾頓給其帶來的“省油”好處:當燃油價格升到每加侖4美元以上,她感到搬到斯泰普爾頓是一個明智的決定,既減少了每日的支出,又享受到房產的保值。
與斯泰普爾頓的活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鳳凰城的馬里科帕郊區,高油價造成的衰退陰影正籠罩著這個社區。馬里科帕社區距鳳凰城驅車需1小時。社區吸引了眾多尋求便宜房屋的購買者,當然代價就是要忍受長途往返,該區人口從2002年的約1500人迅猛增至目前的3.8萬人。次貸危機的爆發及燃油價格的不斷上漲,使馬里科帕的居住成本迅速上升。馬里科帕的地產目前已經為取消抵押品贖回權和拋售所淹沒。
馬里科帕郊區的困境反映出美國民眾尤其是年輕夫婦重新回歸城市的意愿。近期公布的一項房產中介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903名與美國科德維爾金融公司有業務往來的中介中,近八成的人認為燃油價格高漲讓他們的客戶更愿意居住在城市里,年輕夫婦家庭——過去被認為是郊區的同義詞——越來越傾向于選擇在城市養育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