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先 水電七局搶灘風電市場
http://www.kblhh.cn 2008-09-02 10:50 來源:網絡
以風電等代表的清潔能源方興未艾,但要在風電領域有所作為,必須技術先行,面對競爭日益激烈風電安裝市場,既保證工程質量又保證施工效率,只有在安裝技術上做文章。技術就是核心,技術就是成本。
搶灘風電安裝市場
“主吊,主吊,現在風速是多少?”直徑74米的風輪輪轂與機艙連接面角度調整完畢,吊裝地面指揮通過對講機詢問主吊。
“每秒6米,吊車一切正常”;
“左攬風繩準備好沒有?右攬風繩準備好沒有?機艙準備好沒有?安全員禁止閑雜人員入內!”指揮有條不紊的分配著。
“左攬風繩準備完畢!”
“右攬風繩準備完畢!”
機艙:“準備完畢!”
安全員:“收到!”
吊裝地面指揮:“主吊,慢慢起鉤……”
這是2008年8月8日慈溪風電場25#機位現場,施工人員各就各位,正一絲不茍地進行著風輪起吊吊裝前的準備工作。
慈溪風電場位于慈溪市附海鎮沿海一線,是浙江省首個大型風電項目,總投資超過6億元,也是中國三峽總公司控股投資開發的第一個風電開發示范項目,處于環杭州灣金三角的中心。共安裝33臺單機容量1.5MW的風力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49.5MW,年上網電量達1億千瓦時。面對安裝風電機組這一嶄新課題,2007年7月中水電七局組建風電機電安裝項目部,選派精兵強將匯集慈溪。
項目部員工中,有50多歲的老師傅,有工作10多年的中堅工程師,也有剛出校門的大學生。
朝霞中,他們奔赴在施工前線;暮色里,隆隆的機器聲依然轟鳴。一年來,面對熱辣的陽光,濕悶的灘涂,施工過程中的笑容和淚水,他們沒有退縮,而是一路倔強的走了過來。
一次入孔率100%
項目部的人深知,隨著“后水電時代”的悄然到來,以風電等代表的清潔能源必將來日方長,但要在風電領域有所作為,做到精品工程,必須技術先行。他們俯下身子甘當“小學生”,向專家學、向實踐學,深入了解風力發電機組性能,研究相關工序,并制定切實可行的安裝方案。
第二臺風力發電機組吊裝時,他們發現機艙法蘭與塔筒第三段上部法蘭有兩個螺栓孔上下錯位,連接螺栓無法插入,業主決定暫緩吊裝,通過對機艙法蘭與塔筒第三段上部法蘭錯位處經行攻絲,擴大螺栓孔使連接螺栓穿入。此后,30多臺風機的吊裝再未出現過類似情況。
面對競爭日益激烈風電安裝市場,既保證工程質量又保證施工效率,只有在安裝技術上下文章。技術就是核心,技術就是成本。在慈溪風電場風力發電機組,塔筒第一段132顆地腳螺栓預埋一直保持100%的一次性入孔率,國內其他同質企業要達到這一水平,尚具一定的難度。當問及這個數字的秘訣時,他們淡然得說到,“沒什么絕招,就是靠技術的積累,多干多總結。”
與風賽跑裝風機
2007年,水電七局吊裝慈溪風電場首臺風力發電機組時,采用LIEBHERR500噸汽車吊,一天使用成本在6到7萬元,吊裝一臺需要2天時間,吊裝一臺風力發電機組主吊設備成本在12萬到14萬。2008年,第二批風電機組安裝采用LIEBHERR1350/1型履帶吊車,選擇其SL工況吊裝作業,通過改進技術,不僅提高了效率,而且節約了成本,達到雙贏。一天吊裝一臺風力發電機組,主吊設備成本降至3、4萬左右。
國內同期一般吊裝一臺風力發電機組為2到3天一臺,一般使用400噸主吊設備;水電七局使用350噸主吊設備,達到了一天吊裝一臺風力發電機組的驚人速度。
慈溪風電場在用兩天時間完成首臺風力發電機組吊裝,當時現場指導的西班牙技術人員不禁連聲稱贊,“水電七局安裝速度真快!”
“我們非常放心!”
吊裝指揮工作需要豐富的經驗和敏銳的觀察力,“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一點失誤,則會造成整個工序的失敗。
一次,吊裝風力發電機組的風輪,中心輪轂升起至40米高,在空中風輪輪轂與機艙連接面調整到與地面垂直線成5°傾角。可這時,系在垂直于地面一片風葉上部3米處的一根新攬風繩突然斷裂,風輪在半空中左右擺動,隨時都有撞上塔筒的可能!吊裝地面指揮立即指揮調整左、右攬風繩的張緊,很快就平穩了風輪擺動。隨后工作人員站在一固定的吊籠中,一輛50噸的吊車吊到空中替換換下斷裂的攬風繩,現場繼續吊裝。
吊裝完畢后,項目部召開了專門安全會議分析事件的原因,認為在起吊風輪前,工作人員忽略了對新攬風繩工況的檢查,新的攬風繩可能本身就存在裂紋,在空中一受到大的拉力,從而造成突然斷裂。項目部隨即對吊裝現場所有的吊裝工具不論新舊,一律進行仔細的檢查,并制訂吊裝前相關的吊裝工具的檢查規則,安排專人負責,避免了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
此后,他們的安裝速度一臺比一臺快,從未出現機組安裝施工質量問題,各方非常滿意。
慈溪風電項目竣工在即,三峽總公司的業主毫不掩飾得介紹項目部的成績:“從未發生過一起安全事故,從未發生過一次質量問題,因為安裝質量高,我們下一個項目,目前國內再建最大的江蘇響水風電項目已經再次與水電七局簽約合作,對他們的工作,我們非常放心!”
有一種情感,叫做“家人”
為了實現早日發電,他們付出的太多太多,放棄了節假日的休息,放棄了與家人相聚的溫馨,把全部的精力和熱情都投入到慈溪風電建設中去。工作上相互配合,一絲不茍,生活時他們彼此照顧,如同一家人。
“想起我剛到工地的時候,別人都喊我‘小白’”技術員李銀跟記者講述。第一次見到李銀,他正在工地上進行風機基坑地腳螺栓預埋,后來偶然看到這位大學生剛來慈溪風電場的照片,白凈帥氣,真的很難跟眼前這個風趣幽默、塌心奉獻工地的黑小子聯系在一起。
“這里的辣椒吃起來是甜的,很不習慣。”午飯時,一位工人夾著地道的魔芋辣子雞,“四川人天生就喜歡吃辣,慈溪本地則以清淡為主,我們才剛到這,最先感覺的就是飲食的不適應。”為了給員工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項目部特地招來一名川菜廚師,讓大家能吃到原汁原味的川菜;還配置了彩電、電熱水器、飲水機等電器設備,營造家的溫馨。
這是項目部每一個人能夠親身體會到的。這些遠離家園的工人們,用他們最樸實的情感,對待這個風電場,對待身邊每一個共同奮戰著的人,他們為此傾注了太多的情感、太多的苦與樂,他們彼此依靠,相互鼓勵,以此戰勝重重困難,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家人”,不過是他們最樸素的表達。
沿著杭州灣海堤附海鎮沿海一線放眼望去,一排60米高的白色風力發電機矗立在海天之間,它們之中“工齡”最長的已經在這里已迎風轉動了八個月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