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錢調價無法根本緩解電企壓力
http://www.kblhh.cn 2008-08-22 10:17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8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關于提高火力發電企業上網電價有關問題的通知》。本網記者在第一時間采訪了多位業內人士,大家對調價措施給予了普遍肯定,希望調價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發電企業的頹勢,為發電企業贏得喘息的空間。然而此次調價也引發了一些擔心,電價調整是緩解壓力還是改變壓力?對發電企業影響有多大?電網企業的運營和效益會受到哪些影響?電價調整后是否會傳導到煤炭企業,導致電煤價格再次輪番上漲?一系列后續問題引發新一輪討論……
電價調整刻不容緩
本次調價只對火電企業上網電價進行了調整,較之上次調整具有更加明顯的針對性,而且此次調價決定在發電企業極度困難的時期發布,目的便在于緩解火力發電企業經營困難,保證正常的電力生產經營秩序。
隨著近期煤價不斷暴漲和電荒加劇,電價上調的呼聲也愈發高漲,電價調整之說在奧運前已初露端倪。而在8月19日奧運期間,國家發展改革委迅速作出上調電價的決策,顯然表明國家已經意識到國內火電企業的經營狀況已經十分惡劣,電價到了“非調不可”的地步,電力緊張的形勢顯然已不容決策者再猶豫。
事實是,發電企業的困難狀況確實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由于煤炭價格非理性上漲超出火電企業承受能力,火電目前全行業虧損,資金鏈異常緊張甚至已有斷裂。電力行業經營環境持續惡化,企業可持續發展難以為繼。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5月份,電力行業利潤總額由去年同期的592.31億元下降到172.76億元,同比下降70.83%。其中,火電行業虧損22.93億元。3~5月份,電力行業實現利潤77.36億元,同比下降79.44%。其中,火電行業利潤由去年同期的165.07億元下降到今年3~5月份的虧損48.42億元,同比下降129.33%。
有關專家指出,火電企業當前面臨的問題不是虧損,而是生存,整體形勢非常嚴峻。盡管銷售側電價沒有調整,但是CPI連續三個月的回落多少會為電價上調增加一些底氣。
上調幅度能否緩解電企壓力
從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的調價標準表來看,各地火力發電企業上網電價調整幅度每千瓦時在1分錢至2.5分錢之間。山東、華東和廣東地區平均每千瓦時上調2.5分,山西、京津唐以及華中、福建等地為平均每千瓦時上調2分錢,內蒙古、寧夏、青海等西部地區每千瓦時上調1分錢。
國家電監會有關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此次上調火力發電企業的上網電價,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發電企業的經營困難,但是,究竟能夠彌補多少電煤價格上漲所帶來的成本支出,各企業還要具體算賬,至于能否讓發電企業扭虧為盈,還有待觀察。”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秘書長王永干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次電價調整可以進一步緩解發電企業的困境,保證供電安全,但還達不到根本緩解。他介紹,發電企業的成本上漲源于多種因素,包括煤價、運輸成本等。“只煤價這一項成本的上漲,反映到電價上每千瓦時就漲了8分錢,上次上網電價平均長了1.7分,加上這次大概是3.7分,只是解決了一半左右,另一半還需要慢慢解決。”
不過,也有人對此表達出樂觀看法,認為本次調價超出預期,因為上一次算下來上網電價平均上調了1.7分,而本次調價超過了上次,再次調價后,電力企業將處于盈虧平衡的狀態。
但發電企業并不認同盈虧平衡的看法,盡管對于電價上調表示歡迎,但對于此次的上漲幅度他們仍顯無奈。上海外高橋第三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馮偉忠告訴記者:“現在我們電廠每天虧損300萬元,如果2分錢電價上調到位,我們可以減少80萬元的損失,但依然是虧。”
山西電力行業協會一位負責人也表示,上調2分錢最大的好處在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發電企業資金嚴重短缺的問題,能夠保證買到煤,但是距離山西省發電企業實現邊際利潤還有近3分錢的空間。
上海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的相關人士表示,2分錢的電價能否到位還是個問題,而且要根據不同區域的煤價酌情上調,上海地區的發電企業及電網還要在地方發改委的組織協調下才能確定最終的上網電價上調幅度,這樣一平衡協調下來不知道何時發電企業才能得到漲價實惠。更重要的在于,即使平均上網電價上調2分錢,依然只是補貼了每噸40元的煤價,而今年的煤價每噸較去年上漲了400元,相比之下還是杯水車薪。
他告訴記者,作為上市公司,上海電力股份目前依然虧損,損失的不僅是企業還有股民的利益,2分錢的上調如果能夠到位,對股份公司來說只能是“減輕一點負擔算一點”。
2分錢誰埋單
本次電價調整通知中明確,電網經營企業對電力用戶的銷售電價暫不作調整。這便意味著本次調價對于居民和企業不會產生任何影響,上調的部分則有可能由電網企業來承擔。
王永干也表示,這次上網電價調整實際上是從電網企業拿一部分錢給發電企業,至于電網公司的利潤狀況,還要看年底的利潤核算。如果有必要,國家也會根據情況作一些調整。有市場研究人士指出,面對當前奧運保電以及夏季用電高峰的特殊時期,需要電網公司和發電企業站在一起共同面對國內煤炭價格持續高漲的壓力。但這也意味著電價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目前只是將價格矛盾在電力行業內部進行轉化。
電力專家朱成章表示,轉嫁虧損并非好現象,實際上電網企業的負擔相當重,比如今年的兩次自然災害、脫硫和國家的節能政策,電網企業受到了很大的損失。在這樣的情況下,電網企業利潤并不高。這一次銷售電價如果不調,電網企業要支付相當大的補貼,也可能要出現政策性虧損。
朱成章進一步強調,此次電價調整只能作為一項臨時的措施,應該盡快進一步調整。實際上,電價和油價的上漲,并沒有使CPI提高多少,靠壓制電價解決CPI上漲的作用是很小的,因此政府可以適當提高銷售電價,要把電力企業推向市場,政府應該首先為此創造條件。
在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的本次價格調整的通知中,對于電網企業成本問題有這樣的描述,“電網企業因上網電價提高而增加的購電成本支出,納入下次銷售電價調整統籌解決。”這或許預示著銷售側電價仍有上調的可能性。
此外,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在于,6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上調電價以后,有關部門調研的結果顯示,發電企業虧損局面仍然無法得到扭轉,電煤價格的上漲幅度也隨著電價上調而“水漲船高”,甚至遠超電價上漲幅度。
因此,目前更為擔心的是,電價上漲是否會帶來新一輪的煤價暴漲,這會直接導致上調電價帶來的成本空間再次被電煤支出蠶食。
上海外高橋第三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馮偉忠介紹,上海外三電廠屬于國內煤耗最低電廠,但是今年只拿到了140萬噸的計劃煤,年用煤量卻在300萬噸左右,這就導致電廠需要大量購買市場煤。“按照現在近1300元/噸的到港煤價,我們300克左右的煤耗要降到150克才能保本,世界上沒有誰能做到。高漲的煤價可以把降耗所作出的努力和成績一把抹光。”
對于電價上調是否刺激電煤價格搭車上漲的問題,國家電監會專家持樂觀的態度。他表示,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在加強電煤干預措施,要求地方物價部門定期公布電煤限價情況。一般來說,合同煤價格可以控制,市場煤價格控制的難度要大一些。他分析說,目前重點合同煤的比重在下降,市場煤的比重在上升,煤炭價格上漲是由三個因素形成的:一是需求拉動,今年煤炭資源偏緊,需求偏大,預計今年電力、鋼鐵行業對煤炭的需求量高達25億噸,加上建材、石化、出口等,需求量可能達到30億噸,目前的煤炭產量不能保證供應。二是成本推動,煤炭行業的安全投入、流通環節的稅費增加,也是構成煤炭價格上漲的一個重要因素。三是國際市場能源價格上漲的傳導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