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我國船舶制造業似乎正處在進退兩難的境地。據統計,7月份中國承接新船訂單量暴漲,接近1200萬載重噸,位居全球第一。但專業人士認為喜中帶憂,擔心今年船舶制造的原材料大幅上漲,同時人民幣升值等因素侵蝕整個船舶制造業的利潤。

我國船舶制造業喜中帶憂
我國船舶制造業似乎正處在進退兩難的境地。據統計,7月份中國承接新船訂單量暴漲,接近1200萬載重噸,位居全球第一。然而,業內人士卻是亦喜亦憂,擔心今年船舶制造的原材料大幅上漲,同時人民幣升值等因素侵蝕整個船舶制造業的利潤。而中國民營船企逆勢大量接單,可能是“打腫臉充胖子”,由此背上發展的包袱。
逆勢而上民營船企接大單
在全球船市走弱,中國船市上半年船舶接單量大幅回落的背景下,7月份承接新船訂單量讓許多人為之振奮。
據統計,7月份全球新船成交超過2000萬載重噸,創今年以來單月新高。與此同時,中國船企囊括了約全球60%市場份額,接單量達到1191.1萬載重噸,又一次位居單月新船接單量世界第一。需要指出的是,7月份我國船舶訂單量遠遠高于韓國的590.4萬載重噸。
“從承接企業來看,民營造船企業民為今年特別是7月份的主力軍。”中國船舶工業經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包張靜說。
對此,記者也注意到,上月江蘇熔盛重工承接到淡水河谷12艘40萬噸巨型礦石運輸船只(VLOC),共計16億美元。與此同時,九江銀星造船公司也一次接獲大連海昌輪船公司20艘6萬噸級散貨船訂單,總造價9億美元。
“僅此兩單,已占去當月全國訂單的半壁江山。”包張靜向上海證券報表示,從上半年情況來看,民營船企接單量也是占到近五成。
“由于央企訂單飽和,所以民營船企獲得了更多機會。”中信建投機械行業高級分析師高曉春表示,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統計,上半年中央企業(包括兩大船舶集團、中遠集團、中海集團、長航集團)以外的地方造船企業,新承接船舶訂單占全國總量的48%。
喜憂參半大單獲利成未知數 然而,大量接單對目前的中國船企而言,卻未必是好事。
“7月份韓國船企承接訂單較6月份大幅減少,且多數訂單集中于老牌造船企業,先前比較活躍的新興船企接單稀少。”一位業內人士直言,7月份韓元對美元升值3.35%,使得韓國船企的接單心理微妙變化。
對此,包張靜向上海證券報表示出相同的擔憂,“今年船用鋼材等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加之人民升值,都在侵蝕著船企利潤。在這種情況下,大單能否獲利的確讓人擔憂。”
需要注意的是,我國民營船企在接單價格上并無優勢。據記者了解,我國船舶訂單價格普遍較韓、日兩國低15%左右,而民營船企的報價或許更低。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以熔盛重工與淡水河谷的訂單為例,5月份挪威佛力士的統計數據顯示每艘單價為1.42億美元,而7月份所報單價卻降到了1.33億美元。中國民營船企靠低價逆勢大量接單,可能是“打腫臉充胖子”,由此背上發展的包袱也未可知。
對此,記者注意到,近日已有日本造船公司(三井造船)出現盈利預警,表示受到原材料價格上升的影響,今年公司盈利有可能會下跌。
但是,高曉春對于上述船企未來發展卻持樂觀看法。“日本船企盈利能力原本比韓國差,更次于我國,其出現上述情況并不能說明問題。而且,目前國內船板價格已有回落跡象,一年后其價格還會如此之高嗎?”
并且,他分析認為,國內鋼鐵企業產能擴張巨大,更給未來船板價格回落打下鋪墊。同時,由于目前船企新接船價仍處高位,如果原材料價格回落,船企盈利空間無疑將更有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