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行業:要相信那只無形的手
http://www.kblhh.cn 2008-08-08 15:30 來源:中國建材網
哈耶克講:“一切建構的理性都是致命的自負”。意思是說,我們自以為聰明之極而進行的規劃和設計,在現實面前多數是不成功的。此話對我們理解中國鋼鐵業和鋼材市場大有裨益。
先看鋼產量。改革開放之初,在中國鋼產量4000萬噸不到時,一些專家基于西方鋼鐵業發展經驗,推測中國最多需要1億多噸鋼。但歷史的發展卻令人瞠目,改革開放18年后即1996年,我國鋼產量過1億噸;再過7年即2003年過2億噸;又過兩年即2005超過3億噸;此后僅用一年時間,在2006年我國鋼產量超過4億噸;再過2年,2008年會輕松過5億噸。如果不出預料,粗鋼產量過6億噸也就最多再用兩年時間,即2010年。
再看產品結構。長期以來建筑鋼材占我國鋼材總量比例很高,國內缺少板管材,僅2003年就進口了2600多萬噸的板材。鋼鐵生產企業和專家們深為不能生產充足且高質量的板管類產品而自愧。但看一下5年后的今天,板材月進口量已降到100萬噸以下,而出口量則達200萬噸以上,進出口在總量上逆轉,如此快速的調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更有意思的是,隨著鋼鐵產品結構的調整,市場表現也在逆轉。今年至今,普通的建筑鋼材如線材、螺紋鋼、小型材等與去年同期相比,其漲幅都高達60%,但一些高附加值產品如冷軋、鍍鋅板和彩涂板漲幅卻較低,特別是彩涂板僅僅上漲了30%左右。如果沒有大地震后災區安置房建設的突發性拉動,鍍鋅板和彩涂板市場將更為難堪。無獨有偶,如放眼國際,去年以來,在鋼材市場上表現最好的并不是扁平材,同樣是螺紋鋼和線材等長材產品。在歐美、日韓、東南亞、中東、北非,甚至是盛產長材的土耳其和獨聯體國家,以螺紋鋼為代表的長材市場行情氣勢如虹,特別是中東地區,在大量石油美元支撐下的海量建設,使螺紋鋼價格達到了折合人民幣11000元/噸的高水平。在我們與這些地區和國家的專業人士交流時,他們并不感覺到這不正常,并且認為這就是市場。
市場就是如此!市場對某種產品的需求本身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當818米的迪拜塔建設要用到8萬噸以上高強度的螺紋鋼時,100萬噸高檔次的汽車板對它來講,其價值就是零。如今,新興市場的發展令發達國家相形見絀,并成為新形勢下支撐世界經濟的活力所在,也是高盛等國際知名機構能創造出金磚四國(brics)和展望五國家(vista)這些名詞的基礎來源。新興市場(emergingmarket)是相對歐美發達國家的成熟市場(maturemarket)而言的,其對鋼鐵的需求主要來自于城市化和工業化,這同中國所走過的路和正在走的路沒有太多區別。
當前,面對中國鋼鐵業在快速發展中出現的階段性和結構性問題,如熱連軋板材和中厚板項目太多,產能太大等,有人認為這與政府長期以來政策導向失當有關。其實,這是高看了有關管理部門的作用。而更現實的,是企業適應市場甚至是感知市場的結果。退一步講,如果目前鋼鐵業在某些方面的發展同政策導向基本符合,那只是企業基于自身利益所采取的行為及所取得的結果在一個時點上與政策導向的巧合。一句話,至少政府行為在鋼鐵業之于市場面前并沒有發生過太多的實質性作用。
而正是那只無形的手,一直在起著主導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