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監會:今夏局部缺電但非電荒 電力市場改革仍應推進
http://www.kblhh.cn 2008-07-24 09:59 來源:路透北京
7月23日電---入夏以來,中國各地用電負荷隨氣溫攀升,對嚴重缺電的擔憂也再次甚囂塵上。不過中國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官員黃少中認為,今年夏天部分地區缺電不會影響大局,根本談不上會出現"電荒"。而在此形勢下,已基本停滯的電力市場改革仍應繼續推進。
此前據國家電網研究人員預測,中國今夏因缺煤造成的電力缺口最高可能達到1,800萬千瓦。而目前已有十多個省份開始實行臨時拉閘限電,合計電力缺口接近3,000萬千瓦,占中國整個裝機容量的4。2%,已接近2004年夏季電荒時4,000萬千瓦的水平。
擔任電監會價格與財務監管部副主任的黃少中接受路透采訪時稱,即使按業界最高的電力缺口預測而言,其所占全國電力需求的比例也很小。"根本談不上會出現電荒,這是危言聳聽。"
他認為,上海、廣東和浙江等局部地區會出現電力缺口,還有部分地區會采取臨時限電措施,但時間會不會很長。各地還在采取應對措施,包括峰谷電價政策,加大跨區跨省的電力交易力度等措施,以平衡電力資源。
威脅電力企業經營的電煤短缺仍是今夏電力供應的不確定因素。不過黃少中認為,從電煤庫存來看,"現在的狀況要比去年年底和冰雪災害期間要好得多,部分地方會有短缺,但不會影響基本面。"
中國政府自7月1日起調高銷售和上網電價,部分緩解了電力企業因煤價暴漲造成的巨額虧損,但這一政策給發電企業帶來的收入估計只能彌補企業三分之一左右的虧損。同樣,上月出臺的電煤限價政策執行效果欠理想,尤其是貢獻至少三分之一煤炭產量的小煤礦。
在黃少中看來,煤炭限價政策執行乏力在意料之中,因為煤炭價格說到底還是供求決定的,當前資源偏緊和運力受限的前提下煤炭價格肯定要上漲,簡單地壓制價格只能是揚湯止沸,解決電煤矛盾的根本出路還在是要讓煤炭和電力市場實現真正的市場化。
由于煤價上漲,一季度電力生產企業中約半數虧損,其中,華能、大唐、中電投、華電、國電五大發電集團共虧損27億元人民幣,作為行業龍頭的華能國際(600011。SS:行情)(0902。HK:行情)、大唐發電(601991。SS:行情)(0991。HK:行情)、國電電力(600795。SS:行情)、華電國際(1071。HK:行情)(600027。SS:行情)一季度凈利潤分別下降79。95%、49。59%、42。31%、92。07%。
黃少中稱,今夏電力供應基本平衡為加快電力市場化改革提供了機會,電力市場改革的方向應該是"放開兩頭管住中間",形成順暢的價格傳導機制。
所謂兩個放開就是指放開發電和用電市場,中間則是輸電網。由輸電網來核定輸電價格,由發電企業充分競爭形成電價,加上輸電和配電費就構成到達用戶的零售價格。
2002年啟動的電力體制改革進程因2003年底出現"電荒"而基本停滯,價格放開的"市場煤"和政府管制的"計劃電"之間矛盾愈演愈烈,黃少中提到,當前改革的阻力包括對電力市場化改革的認識還不一致,各利益方的協調難度,以及改革可能出現的巨大風險。
他強調,在當前條件下,居民對電價的承受力遠遠大于想象,電價占據居民家庭的年收入比例非常低,而對于特殊的低收入人群,可以采取明確補貼的方式加以緩解壓力。考慮到對節能的促進作用,中國可以借鑒國外相對成熟的累進式電價的方式。
他并表示,缺電的時候進行市場化改革確實有風險,但電力供需基本平衡的條件下,應該可以推進改革。"改革主要要看高層決心,雖然會存在各方面的阻力,但并不是說一步到位全部開放,起碼可以試點推進,市場化的風險并不會如想象中那麼大。"
缺乏規劃和協調才是大問題
對于中國電力發展問題,黃少中認為,中國最近幾年每年新增的電力裝機都在1億千瓦左右,所以要考慮到問題不是"夠不夠"的問題,而是電力裝機無序發展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講,最近出現的煤炭供應緊張、污染問題與發電裝機發展迅猛是有關聯的。
中國究竟需要多大規模的電力裝機才合理,電源應該如何分布、廠網如何銜接、應該以怎樣的節奏和進度開展電力發展,這些才是目前國家相關的職能機構和部門急需關注的問題,否則規劃失控可能造成更大的問題。
他表示,由于涉及不同的行業,包括電力裝機的增加、電煤的供應和運輸、電網和用電的協調等等需要由綜合部門來加強協調,發揮電監會等部門的行業性和專業性監管作用,從而使中國有限的電煤產能和運輸能力得以充分利用。
對于業界提出將煤炭價格納入管制體系的說法,他表示反對,認為將煤炭納入價格管制體系是市場化的倒退,難以取得預期效果,根本出路還在是要讓煤炭和電力市場實現真正的市場化。
"一旦真正形成市場,煤炭價格不一定會瘋漲,各方利益自然能得以平衡,"他表示。(完)
作者:李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