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8-07-23 11:23 來源:南方網
除了石油瘋狂之外,鐵礦石也成了瘋狂的石頭,今后煤炭會不會成為瘋狂的煤炭?現在不抑制能源需求,后果就是今后更高的能源價格,其經濟后果是持續的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甚至是滯脹140美元/桶!7月初,國際原油價格又一次創了紀錄。世界各國陸續出現了針對油價的抗議和示威,但至今并未改寫油價的上升曲線。看起來,中國的司機們遠比國際同行幸福——盡管不久前中國宣布將成品油價格每噸上調1000元(人民幣),但價格仍只相當于國際價格的60%左右。
現實其實嚴酷。我們的麻煩絲毫不比別國少,從短期到長期,能源愈來愈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約束條件之一。
一個被廣泛傳播的樂觀預測是,考慮到城市化、工業化仍未完成,以及中國政府對經濟的駕馭能力,即使保守估計,中國經濟還可以再快速增長30年。只是,這個預測中沒有回答:未來快速增長的30年,我們有足夠的能源嗎?
我所在的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最近完成了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假定到2020年重工業比例有所下降、能源效率有所提高、城市化水平為60%,如果經濟保持每年增長9%,中國一次能源消費將達到53億噸標準煤,大概是2007年的2倍。將經濟增長率下調到7%,能源需求將減少到45億噸標準煤。
2006年中國GDP占世界總量的5.5%左右,而鋼材消費量大約占世界鋼材消耗的30%,水泥消耗大約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4%。這些與能源密切相關的高耗能產業快速增長,使2003到2007年5年間,中國能源年消費總量都接近雙位數增長。經濟學的實證研究表明,城市化是引起能源需求增加的主要原因,中國的情形并不是特例。
2006年全國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為43%,距離中等收入國家61%、高收入國家78%的差距甚遠。按此估計,到2020年,中國大約有3億人口將遷移進城市居住和工作(相當于目前美國總人口)。城市化進程推動大規模城市基礎設施和住房建設,需要大量的水泥和鋼鐵,這些都只能在國內生產——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為中國生產這么多的鋼材和水泥。
目前的國際貿易分工也使中國固化在低端高耗能的產業結構中,只要出口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一駕馬車”,這個產業結構就很難根本改變。
中國目前的人均能源消費是1.7噸標煤,為世界平均水平的66%,美國的17%,日本的32%,英國的35%。根據我們的預測,2020年中國的人均能源消費水平大約為3.2噸標煤,僅相當于日本1969年的水平,美國的人均能源消費量在19世紀初已達到10噸標煤。中國顯然不能按照美國的高耗能方式發展,但即使像日本一樣走節能路線,中國到2020年人均能耗很有可能達到3.2噸標煤。
我們的研究還預計,與能源需求相對應,中國電力裝機將在2020年達到15億千瓦,其中75%是煤炭發電。按此預測,中國2020年的人均用電水平大致是4600千瓦時,相當于美國上世紀60年代初期、德國70年代初期、英國和日本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韓國90年代后期至2000年的水平。屆時75%的煤電意味著需要電煤約27億噸。
因此,2020年中國年煤炭消費達50億噸是可能的。
假如這一數字是可能的,接下來的問題是,中國還有多少煤炭可用?
2006年底,對中國煤炭儲量有三種估計:《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中,中國探明原煤儲量為1145億噸(指經過詳細勘測后可用現有技術開采的儲量);國土資源部調整的剩余經濟可采原煤儲量為1893億噸(在當時技術經濟條件下,扣除已采出的部分,可從探明儲量中開采出來的數量);中國統計年鑒的基礎原煤儲量則是3335億噸。
如果經濟依然高速增長,預測的結果是:按照BP數據計算的中國煤炭探明儲量在2035年將被耗盡;按照國土資源部計算的國內煤炭剩余經濟可采儲量將在2045年被耗盡;即使相對于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中國的煤炭基礎儲量也只能使用到2065年。
這些預測包含了多項重要假定: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沒有重大變化、能源政策沒有發生根本改變、一次能源利用技術無重大的突破、一次能源儲量無重大的發現,以及保持目前的能源進出口水平(包含間接能源)。如果這些假定的前提條件出現變化,那么,預測不一定成為現實。
在這些假定不變時,如果煤炭真的短缺了,中國經濟會如何?
直觀的結論是中國煤炭不能出問題。
發達國家的能源消費結構中,石油所占比例很大。2006年,美國油氣占其能源消費總量近64.8%,中國只有23.4%;全球石油需求總量中,美國占24%,中國僅占8.7%。油價快速上漲對發達國家的沖擊會大一些。當然,中國因油價上漲而遭受的損失也不小:目前油價每漲一美元,中國每年就得多付十多億美元的辛苦錢(多少雙鞋子?)。但是,真正可以對中國經濟造成重創的是煤炭價格上漲——中國煤炭消費已占全球總量的40%。
理論上,石油和煤炭不會用完。資源的稀缺將以價格來體現,價格會上漲,直至有效的能源替代出現。按中國目前的能源消費結構,煤炭價格大幅上漲會對中國經濟產生實質性影響。進一步說,一旦中國出現煤炭短缺而需大量進口,將對國際煤價產生重大影響。如果現在把煤炭的低價體現在鋼鐵等高耗能產品上,將它們大量出口,煤炭短缺時再以幾倍高價買煤回來,我們是不是白辛苦在為人打工?
[page_break]
根本的解決之道是,不要讓年煤炭需求達到50億噸。如此大量的煤炭烘烤經濟,經濟是要出問題的。想一想相應的交通和環境問題,經濟增長會因此打怎樣的折扣?
雖然人們普遍認為能源資源是有限的,但沒人知道這個限度是多少。比如,原油、煤炭、天然氣的探明可采儲量會隨技術進步而不斷增加,而且隨著能源價格上漲,新的開采技術還將使原來不經濟的開采變得經濟可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會因為本身成本下降和礦物能源價格上漲得到大量開發。中國未來的能源問題或許沒有那么嚴重。
但對能源供給持不謹慎的樂觀,并無益處。目前確認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相對于常規能源,總量太小和價格過高,因而不能有效替代。如果不對能源需求加以控制,供需缺口將逐步擴大。不需要短缺出現,稀缺預期本身就足以推動能源價格上漲。現在不抑制能源需求,后果就是今后更高的能源價格,其經濟后果是持續的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甚至是滯脹。
有一點是確定的:中國的人均能耗還很低,經濟增長、城市化和提高生活水平會提高能源消費量,中國能源消費的上升空間還比較大。
由于人口眾多,一旦消費增長,任何資源都將稀缺。
小國的能源需求可以通過國際市場滿足而不影響國際市場價格,但中國不同。一旦出現大量稀缺,必將推動國際價格上漲。美國還有很多煤炭,但不知道會以什么樣的價格賣給你。現今,除了石油瘋狂之外,鐵礦石也已經成了瘋狂的石頭,今后煤炭會不會成為瘋狂的煤炭?中國長久可靠的能源安全應當立足于國內儲備,因為只有國內的能源才是價格和數量最終可控的。戰略上需要考慮盡可能保持國內能源儲備充足,需要限制能源以及高耗能產品的出口,以及盡可能利用國外的能源資源。
若不抑制需求,中國的能源稀缺可能會比其他國家嚴重,節能是中國國情的需要。節能的中心問題是能源價格。不想讓能源價格持續上漲,就必須合理控制需求。主流能源的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稀缺性會日益增強。只有將需求控制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價格才可能下行或不上漲很快。由于能源需求的“剛”性,發展中國家(“后來”能源消費國)的需求會增長較快,在全球能源需求中所占的權重將日益增大。對于不可再生資源,如果沒有有效的替代,當總需求量大到足以導致稀缺預期時,推動需求快速增長的不是供給,而是價格。如果各國政府能源政策不當,能源價格將繼續上行。
目前,無論是已知的,還是猜測的能源來源以及期望的技術進步,都不足以消除我們對能否有供給充裕、價格合理的能源和環境來支持中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