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覽山東紡織業
http://www.kblhh.cn 2008-05-20 09:59 來源:華夏時報
“在今后較長的一段時期,國際市場仍將是孚日集團的主銷市場。”5月7日下午6點半,正準備與德國客商洽談的山東孚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日貴對《華夏時報》記者說。
受人民幣升值壓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今年整個紡織行業正承受著國內外多重壓力。年初,數千企業倒閉的消息在珠三角、長三角各地頻傳,紡織業等傳統的出口支撐企業生存形勢尤其嚴峻。
“我們自身的一些優勢讓我們能夠頂住這些壓力。”這位在世界上毛巾產量最大的企業老板向記者透露了一組數據:今年一季度,孚日集團共完成銷售收入 12.7億元,出口創匯8118萬美元,實現利稅8082萬元,分別同比增長了15.4%、19.8%和3.5%。
遺憾的是,大部分紡織企業活得并不像孚日集團這樣輕松,就像山東的櫻花紡織集團,已經抵不住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倒了下去。
“櫻花”凋零
曾在紡織業名震一時、位列全國棉紡織行業50強中前10位的山東櫻花紡織集團由于資不抵債,4月中旬正式被位于同一城市的另一紡織業巨頭山東如意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兼并重組。
資料顯示,櫻花集團是山東省200家重點骨干企業和37家出口重點企業之一,其資產總額達10億元,擁有控股、參股子公司11個,經營紗、布、服裝、紡織化工、家紡制品、投資開發等。
大部分業內人士把櫻花集團的“凋零”看做是大環境所致。
去年下半年以來,紡織行業形勢突變,除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和原材料價格飆升外,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以及美國經濟衰退,給中國的紡織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而棉紡行業更是首當其沖。
山東省外經貿廳的一份調查報告稱,根據對山東省1464家紡織服裝出口企業經營情況的調查,今年以來,全省紡織服裝企業利潤空間遭受擠壓,紡織服裝出口形勢非常嚴峻。
這份報告的數字顯示,一季度經營良好的(利潤3%以上)只有433家,僅占 29.6%;21.3%虧損甚至停產或轉產;其余的基本是保本經營(利潤1%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被市場人士視為反映中國紡織業冷暖的一扇窗口——魏橋紡織近日也被傳“已經停產200萬紗錠”。但這一消息并沒有得到魏橋紡織的證實。《華夏時報》記者5月6日趕到魏橋創業集團采訪時,其行政部主管在向公司高層請示后說:“公司不接受任何媒體的采訪。”
但目前紡織行業被普遍看淡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事實上,早在今年初,不少人士就曾預測,今年1/3的紡企可能轉行或倒閉,這也絕不是只會發生在中小企業身上。櫻花集團的“凋零”,就是由于其長期靠銀行貸款支撐高速擴張,最終導致資金鏈斷裂和危機爆發。
孫日貴對本報記者確認,現在大部分紡織企業融資難度增大,不少銀行已不敢向紡織企業貸款。自救各出招式
不過,在紡織行業資深專家邱亞夫看來,紡織行業仍舊是一個朝陽產業。他認為,雖然目前紡織行業面臨著一系列難題,如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等,但紡織行業的毛利潤仍然可以維持在一個相對高位的水平,整個行業依舊保持了高速發展。
“去年紡織行業中2/3的企業實際利潤率只有0.62%,有2/3的企業掙扎在虧損邊緣。”邱亞夫認為,由于行業成本不斷提高和外部宏觀環境日趨嚴峻,我國紡織企業兩極分化正在加劇,原料缺口不斷加大、產能相對過剩、出口增速放緩、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過快等前期累積的問題將在今年體現得更為明顯,下半年這些問題將更為暴露,兩成以上的紡企將面臨合并甚至被淘汰的命運。
“目前,1/3紡織企業盈利,1/3虧損,1/3不賺不賠。”作為紡織行業資深專家的邱亞夫認為,紡織業競爭力不足,手工作坊式的小型紡織廠將面臨出局危險,但這恰恰對大型優質紡織企業提供了一次巨大的并購機遇。
邱亞夫透露,在收購山東櫻花后,如意集團在印染、棉紡領域將邁入全國前三甲之列。 與此不同,孚日集團選擇了自有品牌路徑。
“高檔次的產品才有高附加值,這樣就能抵御人民幣升值等帶來的成本壓力。”孫日貴認為,中國紡織企業要想在市場上站穩腳跟,重要的是提升產品檔次。為此,孚日集團今年投資1億元人民幣建起了研發中心和中試工廠,并在開始布局國內市場的同時,在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等國家建立了自己的銷售公司,以自有品牌銷售。
“自有品牌銷售的產品利潤要比貼牌產品高30%以上。”孫日貴透露,目前孚日集團自有品牌銷售的產品已經占到了全部出口額的20%以上。
孫日貴認為,當前全球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均大幅上漲,中國紡織企業若繼續貼牌加工,當“世界工廠”已無甚利益空間。而經過多年發展學習,不少中國企業和科研人員已具備進行自主研發、創建自主品牌的條件。
與此同時,地處濰坊的耶莉婭集團為保持穩定增長,選擇了調整產品結構。這家集團進出口公司總經理賈懷俊近日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說,現在對國外訂單,中低檔服裝產品基本不接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