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8-04-17 14:32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煤電優勢與核電復興
今年3月,浙江三門核電站1號機組的核島工程負挖正式開工,標志著中國在建核電機組數量由上世紀末的零臺增加到了現在的14臺,用實際行動引領世界潮流,在全球掀起了一股核電復興浪潮。
◎袁越
煤電優勢
今年春節前后的一場暴風雪,讓很多中國人突然意識到,電其實是順著鐵路線走的。
中國75%的電力來自煤炭,只有2.5%來自石油,因為大部分石油都被汽車喝掉了。煤炭運輸成本高,中國鐵路的運力至少有一半都用來運煤了。目前很多火電廠的煤庫存都堅持不了一個星期,一旦鐵路運輸出了問題,直接后果就是拉閘。
中國是世界上煤炭開采量最大的國家,目前年產量超過了25億噸,占世界總開采量的40%,其中一半用于發電。煤電最大的優勢就是成本低,水電雖然在價格上更有優勢,但受地域限制,對環境的影響大,發展潛力有限。
可是,隨著世界能源危機加劇,煤炭價格一直在漲。今年國際市場的煤價比10年前漲了3倍,達到了每噸130美元。國內的煤炭交易平均價格也比兩年前上升了30%,按照這個速度漲下去,煤電的低價優勢將化為烏有。
煤炭儲量也是個問題。按照目前流行的說法,地球的煤炭資源至少還能供人類使用100年。可是,根據總部設在德國的“能源觀察”組織提供的最新資料,世界煤炭儲量第二大的俄羅斯已經有10年沒有更新該國的煤炭儲量數據了,儲量第三大的中國這個數據甚至還停留在1990年。因此,決策者們關于地球煤炭總儲量的估計相當不可靠。另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容易開采的高質量煤炭儲量正在迅速減少,中國的大部分煤礦都已經挖到了距地面1000米以下,開采成本大幅度提高。
所有這一切,又一次把核電推到了聚光燈下。
核電復興
“維持電網運行的主力軍叫做‘基本負荷’電站,簡稱‘基荷電站’。”美國西屋電氣有限公司中國首席代表劉信剛告訴本刊記者,“‘基荷電站’需要不停地滿發,把電網的基本要求擔當起來。風能和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的能量密度太低,目前只能作為調控電站使用。相比之下,核電是最典型的‘基荷電站’,核反應堆最好是一刻不停地發電,讓它停下來反而相當麻煩。”
劉信剛畢業于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2000年進入西屋電氣公司,親眼目睹了近幾年核電的復興。“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核電工業的黃金年代,那段時間歐美各國建造了大批核電站,為核電工業打下了堅實基礎。目前核電家底最厚的國家是美國,一共有103座核電機組在運行,總發電量則穩居世界第一。不過,自90年代開始,美國沒有再新建一座核電站,全靠老電站維持。但就在這兩年,美國核管會收到了將近30個核電站的建設申請,核電復興的勢頭相當猛。”他說。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提供的數據顯示,世界新增核電站的速度在1985年達到頂峰,但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事件讓核工業進入了歷史上最寒冷的冬天,新建核電站數量直線下降。因為舊核電站退役的緣故,1998年的核電總裝機容量甚至出現了負增長。有意思的是,核電的總發電量卻一直在穩定增長,核電占世界總發電量的百分比近10年來一直穩定在16%左右。
“隨著技術的發展和能源需求的持續增加,核電站的發電效率一直在不斷提高。”世界原子能協會(WNA)的項目主管瑪格努斯·莫里(Magnus Mori)博士向本刊記者解釋說,“全世界核電站的滿負荷工作時間從1990年的73%增加到了2004年的83%,單這一項數字就相當于新建33個百萬千瓦級的核電站。”
但是,核電站的效率不可能無限提高。2007年全球核電總發電量比2006年降低了大約3.6%,顯示出核電站發電效率的提高幅度已接近極限。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統計,目前全世界一共有439臺核電機組并網發電,比2002年少了5臺。由于大部分現役核電站都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興建的,而老式核電站的設計年齡大都不超過40年,所以核電站的退役高峰期將很快到來。
進入21世紀后,核電行業又被注射了一針強心劑,那就是全球氣候變化。從理論上講,核電幾乎不產生二氧化碳,對那些有減排壓力的發達國家來說,建核電站又有了一個新理由。去年年底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上,各種核電機構和技術公司都派了大批人員前去游說,幾乎每天都會有一個與核電有關的研討會出現在公告牌上。舉辦者用精美的小吃和酒精飲料吸引談判代表前往參加,向代表們宣傳核電的“低排放”優勢。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自2004年開始,核電復興的浪潮漸漸成型。除美國外,法國一直沒有停止建造核電站,目前法國的核電發電量占本國發電總量的78%,是當之無愧的歐洲老大(相比之下,美國核電總發電量只占20%左右)。英國在停滯了多年之后,于今年1月對外宣布重新啟動核電計劃。另一個核電強國俄羅斯目前有4座核電站正在建設中,俄羅斯政府今年3月剛剛公布了一份核電遠期規劃,計劃到2020年建成42座新的核反應堆。
當然,核電復興的真正熱點在亞洲。其中,日本和韓國一直沒有停止建造核電站,印度則明顯加快了節奏,目前至少有6座核電站正在興建中,大有后來居上的氣勢。中國除了三門核電站的2臺機組外,還有嶺澳二期2臺、秦山二期擴建工程2臺、紅沿河一期4臺和寧德一期4臺,一共14臺核電機組、總計1338萬千瓦正在建設中。已經通過認證、即將開工的核電站就更多,在建和將建的機組中,比較有名的是去年7月從美國西屋購買的4臺“先進型非能動1000”(AP1000)核電機組,以及去年11月從法國阿海琺公司購買的2臺“歐洲壓水堆”(EPR)核電機組。
“如果說別人是復興的話,中國只能說是大規模起步。”劉信剛說。根據中國核科技信息與經濟研究院提供的數據,中國大陸目前有11臺、共906.8萬千瓦的核電機組投入商業運行,發電量僅占全國總發電量的1.9%,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事實上,在全世界已經擁有核電站的31個國家和地區當中,中國的核電所占比例是最低的。
去年5月國家發改委頒布了《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年)》,把中國2020年的核電裝機容量目標定在了4000萬千瓦這個看似不高的數字上(相比之下,一個三峽水壩的總裝機容量就高達1820萬千瓦)。但如果要實現這一目標,中國必須在今后十幾年里每年新建2?3個百萬千瓦級的核電機組,即使全部實現國產化,至少也需要上千億元人民幣的資金。因此,要想實現“發改委”制定的目標,無論是資金來源還是技術支持,甚至廠址選擇,都將為我國的核電產業帶來不小的困難。
比如,去年引起民眾廣泛關注的核電新聞并不是中美或者中法之間的技術轉讓協議,而是山東乳山核電站的環評問題。去年12月6日,當時的國家環保總局在其網站上刊登了一則短訊,指出“乳山核電項目尚未向我局提出申請,我局并沒有受理該項目”。這篇不到200字的說明經媒體放大,引起了公眾廣泛關注,有相當多的反核人士借機公開質疑核電的安全性和經濟性
事實上,他們絕不是孤立的。全世界仍然有不少環保組織和政黨堅持反核立場,比如,德國、西班牙和比利時政府一直拒絕批準建造新的核電廠,就是因為對核電的安全性沒有信心。[page_break]
核電安全嗎?
“如果全聽環保NGO的,那么大家都自殺得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國家發改委能源問題專家對本刊記者說,“世界上任何一種能源都有人反對。火電排放二氧化碳;水電對魚類不好;太陽能電池的制造過程會消耗能源,污染環境。就連風電都有人反對,歐洲專門有一批NGO反對風電,理由是風力發電機太難看,破壞自然環境的美感,而且會傷害鳥類……所以,NGO的話也許可以為決策者提個醒,但絕對不能全聽。”
在這位專家看來,新一代核電的安全性已經做得相當好了。“切爾諾貝利事件是個特例,幾個小概率事件同時發生,這才釀成慘禍。”這位專家指出,“相比之下,美國的三哩島核電站同樣發生了核泄漏,但其影響在可控范圍內,沒有造成破壞性后果。”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