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信企業 “攪動”世界通信行業格局
http://www.kblhh.cn 2008-04-15 09:16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從2003年的“思科起訴華為案”到如今通信行業大規模的并購、整合,通信行業正在從2000年左右的“電信泡沫”走到另一個行業拐點,在這一系列不相關的事件背后卻都蘊藏著同一個規律:日益崛起的中國通信企業正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行業格局。
在日前愛立信召開的年度股東大會上,愛立信首席執行官兼總裁思文凱(Carl-Henric Svanberg)表示,由于移動網絡的擴容和升級變緩,特別是中國華為的加入,使電信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他對華為的評價是,中國設備商在數年前開拓國際市場時往往低價投標。
以低價獲得市場份額一直國際通信企業對中國通信企業的“指責”,如果說幾年前,國際通信企業還能夠漠視這種競爭方式的話,那么,現在他們已經切實感受到了競爭壓力,并被迫有所應對。
思文凱非常自豪地對股東表示,愛立信2007年取得了空前驕人的業績:愛立信在幾乎所有業務領域均擴大了市場份額,在規模上超過了其他任何競爭對手,而且這是在很多競爭對手進行了合并的情況下取得的成績。
但與市場份額與規模繼續擴大形成對比的是,愛立信2007年的銷售收入增長了5%,達到1880億瑞典克朗(約合300億美元),凈利潤卻下滑17%,為310億瑞典克朗(約合50億美元)。其第四季度的利潤甚至出現了2003年以來的最大單季跌幅,達到42%。
北電網絡中國公司的一位高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對這種現象發表看法認為,愛立信在華為等公司的壓力下也被迫開始了低價搶單的舉動,而對于一個上市公司來說,這樣雖然能擴大市場份額,但卻會直接拉低利潤和股價。
愛立信并不會諱言華為給愛立信帶來的壓力和影響。思文凱表示,有理由相信情況正在改善,現在他們(華為、中興等中國公司)已經進入,(低價投標)不像以前那樣強烈。但他認為,電信行業不景氣還將繼續,預計將持續到2008年底。
中興董事長侯為貴在2006年接受記者采訪時,將華為、中興的迅速崛起歸結為第一次電信泡沫的機會,國際電信企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衰退,華為和中興正好抓住了這次機遇,那么當國際電信行業增長放緩,是否將造成華為和中興又一次超越的機會?
實際上,在通信行業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并購整合之后,整個行業的格局已經初步確定。愛立信雖然經歷了利潤的大幅度下滑,但仍然在行業里有著比較穩固的領先地位,按照思文凱的說法,愛立信的銷售額占整個行業的四分之一,而公司利潤占行業利潤的比例則超過三分之二。
排在前列的5家國際通信企業分別為:思科、愛立信、阿爾卡特朗訊、諾基亞西門子以及北電,外加中國的兩家通信企業華為和中興,這基本構成了通信行業的主流陣營。
但除了思科、愛立信以及華為和中興之外,另外的三家通信企業都處于虧損狀態,行業的主要收入和利潤都集中在思科和愛立信兩家巨頭手中,但它們的增長也在放緩,相比之下,華為和中興正在保持40%甚至60%的增長速度奮力追趕。
一個不容忽視的數字是,無論是對于愛立信來說,還是對于諾基亞西門子或者北電來說,中國市場都在其業績增長中保持了強勁的動力,當中國3G啟動,這一數字還有可能進一步擴大。
對于華為和中興來說,中國電信市場的崛起為其發展創造了難得的歷史機遇,至于能否抓住這次機會實現歷史超越,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 馬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