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應對高油價時代
http://www.kblhh.cn 2008-04-02 10:19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自2月19日國際油價收盤首次突破每桶100美元大關以來,紐約指標原油期貨價格僅5天稍有回落,其余均在100美元以上高位運行,3月17日更是創下了每桶111.8美元的歷史高位。據專家預測,油價仍未達到終點,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將維持震蕩上漲的格局。無疑,高油價時代已經來臨。
長期油價維持上漲格局
2004年以來,國際市場石油價格持續攀升,到今年1月份油價一度每桶突破100美元,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漲幅近60%,創造了近年來的最高點。爾后,短期內沖高回落,但2月中旬油價再度回升到100美元以上。應該說,此次油價成功沖擊百元大關主要得益于短期因素,但從國際石油市場的供需來看,油價上漲是必然的,而且繼續上漲。
從需求上看,全球石油需求將持續增長。經濟快速增長必然導致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長。雖然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速將放緩,但仍將保持穩定增長,對石油的需求也將穩定增長。而正在進行工業化、城市化和產業結構調整,人口增長迅速,不斷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發展中國家,則進入了石油高消費期。發達國家高耗能產業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轉移,也加大了后者對石油消費的依賴程度。工業化國家的石油消費量仍占世界總消費量的2/3,特別是中國、印度和沙特阿拉伯等經濟增長迅速的發展中國家。國際能源署預計,從現在到2030年,全球新增石油消費量的7/10都將流向這些國家,此間石油需求年增長率預計可達1.6%。
從供應上看,仍不容樂觀。一方面,從客觀上看,世界石油儲量在不斷下降,供應能力逐漸減弱。另一方面,石油的儲量分布也不均衡,12個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的儲量最為豐富,約占全球的2/3;而英國、挪威在北海的儲量十分有限,如果繼續大量開采將瀕臨枯竭。同樣作為非歐佩克的俄羅斯石油儲量雖較為豐富,但普京近日提出俄羅斯減少對石油和天然氣出口的過度依賴,將重心更多地向以高科技為核心的制造業轉移,這預示著俄羅斯可能將實施自然資源保護,減少石油出口。目前,歐佩克石油產量約占全球1/3強,并可能繼續抬升,足以左右國際油價。本月初的歐佩克部長級會議宣布繼續維持產量不變,抵制了美國多次要求該組織增產的呼聲。委內瑞拉等國石油部長則透露,如果價格繼續下滑,歐佩克更可能減產,以維持國際油價高位運行,獲取穩定的石油收入。
在供需矛盾下,有兩種途徑就成為必然選擇,一是尋找石油替代品;二是提高石油利用效率,節約石油。目前,石油替代產品主要是天然氣和燃料乙醇。對于天然氣,由于其價格與國際油價的同步關聯日益緊密,儲量分布基本與石油一致,顯然價格上沒有互補的優勢。在石油高價的情況下,同為石油資源大國的天然氣資源大國必然也會對天然氣實施高價政策。而以糧食、生物質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產受原料的限制,加上生產燃料乙醇成本高,還要耗費大量的能源資源,必然難以大規模生產。因此,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石油替代品相對巨大的石油需求來說,只是杯水車薪,難以解決石油的供需矛盾。
對于提高石油利用效率,從客觀上看,改造或更新效率更高的燃油裝置,不僅需要科技進步,還需要巨大的投入,也有個時間過程。有專家認為其更新周期為7年左右,難解目前油價高之燃眉之急。從主觀上看,未來節油的重點國家是世界石油消費量最大的美國和石油需求增速最快的發展中國家,前者由于控制了較為廣泛的石油資源,無論是從成本還是危機考慮,投入巨資提高石油利用效率的積極性不高;而發展中國家由于技術和財力的限制,短期內沒有能力提高石油利用效率。所以,意欲通過提高石油利用效率節油,以緩解石油供需矛盾也難以奏效。
21世紀的頭20年,石油仍將是世界主要能源。據國際能源機構預計,到21世紀的30年代,全球石油需求將由目前日需求量的8610萬桶增至1.2億桶。而石油儲量則是有限的,未來油價還會有很大的上漲空間,必將維持上漲的格局。
短期油價高價位震蕩
中東局勢動蕩和大量投機資金涌入等非可控因素的影響,使國際油價屢創新高,然后回落,再沖高……一般認為,地緣政治、美元貶值和投機活動猖獗等因素,是導致近年油價高位震蕩的主要因素。
地緣政治因素對油價依然有著重要的影響。地緣政治動蕩等難以避免的潛在危險,使國際油價的發展變化更加撲朔迷離。中東兩大“油桶”———伊朗和伊拉克的緊張局勢一直影響國家油價,當前,中東等產油地區地緣政治風險始終存在,伊朗核問題仍然是重大不確定性因素。主要產油地區政局動蕩嚴重抑制跨國石油投資,加之俄羅斯、委內瑞拉等產油國不斷加強政府對油氣資源的控制,都會導致石油產能增長緩慢。
美元貶值是近年石油價格大幅上漲的直接原因。一直以來,石油是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美元貶值意味著美元的購買力下降,對應的油價就應該上漲。2004年開始的石油價格大幅上漲,主要是美國2001~2004年實行寬松貨幣政策,導致美元大幅貶值所致。其間,美國政府為了拯救“新經濟”危機連續降息20余次,聯邦基準利率從7.5%下調至1%,導致美元對其主要貿易伙伴國的貨幣的有效匯率下跌28%,對歐元更是達40%。有研究顯示,美元貶值的態勢仍將繼續,石油價格也將伴隨美元匯率變動而震蕩。
市場投機行為活躍是導致油價突漲的關鍵因素。隨著資本市場牛市的成長,企業價值逐漸得以體現,投資者很難再從中獲取高額收益,因此很多投資者開始從證券轉向石油期貨。尤其是主權財富基金和對沖基金不斷參與石油炒作。資料顯示:目前,世界有差不多40只數額達到2萬億美元的主權財富基金,僅美國就擁有大約2萬億美元的對沖基金以及15萬億美元的養老基金。在美國次信貸危機爆發后,大多投資者選擇暫時離開美國債券市場,紛紛選擇風險比例相對較低的石油等大宗交易商品進行炒作。由于規模型的基金涌入,令石油價格的走勢無論是變動的速度抑或強度都較以往高出許多。
[page_break]
理性應對高油價時代
無論是從長期的供需矛盾看,還是短期的地緣政治動蕩等因素分析,國際油價必將維持高位震蕩格局。石油價格大漲往往伴隨著全球經濟危機。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曾經重創美國經濟和日本經濟。而中國的經濟體系更加脆弱,經濟快速發展又高度依賴石油資源,油價猛漲會對經濟發展構成嚴峻的挑戰。當前,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近50%,不能再把能源政策的制定寄希望于油價走低,必須直面高油價時代,理性應對。
第一,進一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由于我國處于工業化初中期階段,工業經濟仍占主導地位,造成我國能源效率指標與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當前,應正視經濟增長模式所遭遇到的能源瓶頸,采取措施降低能源消耗率,引導企業在投資的時候就避免觸及“雙高一資”項目,不斷提高國內產業競爭力,增強應對高油價風險的能力。
第二,構建穩健的石油供應體系。影響石油供應變化的主要因素包括投資、產能、煉油能力、石油運輸和庫存等方面。全球范圍的油源投資和日益攀升的勘探開發成本均需匯集全社會資金,應進一步向非公有資本放開石油供應市場。在立足國內的同時,加大全球范圍內的石油勘探合作,不斷提高石油產能。應在沿海港口設立大型煉油基地,提高煉油能力,并降低運輸成本。選擇合適時機和方式加快石油戰略儲備進程,以應付國際油價波動帶來的沖擊。
第三,加快石油替代產品的開發力度。積極開發石油替代產品,有效“開源”。建立財稅政策保障機制,重點發展生物能源與生物化工產業,同時加大對天然氣水合物等替代產品的研究力度。
第四,努力調整消費結構。我國能源資源的基本特點是貧油少氣,但用于發電的煤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非常豐富。應該調整能源消費終端的結構,促進以電代油,減輕一次能源分布不均衡的壓力,減少石油消耗。同時,要增強全社會的節油意識。(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