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經濟戰略的變與不變
http://www.kblhh.cn 2008-03-06 11:25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2008年GDP的三大驅動力的比例分布可能發生變化,但是名義GDP的增長的基礎仍然存在,實際GDP增長仍然有比較可靠的保證,我們對2008年經濟的10%以上的穩定增長有充分的信心
溫家寶總理在“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出現了一些變化,不確定因素增多,這給我們正確判斷經濟發展趨勢,進行科學決策帶來很大的困難。
受次貸危機的影響,美國經濟衰退的預期給2008年全球經濟罩上了巨大的不確定性陰影,也給中國經濟罩上了不確定性的陰影。新年初始,我國南方50年不遇的大風雪,又給2008年中國的經濟增長增加了諸多變數。如何應對新的國內外的經濟環境?筆者認為,以我為主、堅持有所變有所不變,是非常重要的策略。
出口企業的結構調整戰略不變
美國經濟衰退的概率增加,美國消費市場萎縮將影響全球出口市場。
美國和歐洲都是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中國出口貿易受兩個主要出口市場萎縮的影響,出口增長下滑可能是2008年中國經濟最能明確的變化。雖然出口順差對GDP的貢獻占到8%,但是靠恢復刺激出口增長的政策,放棄既定的出口企業結構的調整和增長模式轉移來穩定經濟,可能并非正確思路。
首先,如果出口貿易增長下滑是外需不足,那么內部刺激出口的政策是沒有意義的。美國經濟衰退使得美國進口市場萎縮是外部因素,不是內部鼓勵出口所能夠解決的。鼓勵出口可以增加出口生產,但是沒有買家和市場,增加了生產并不意味著可以增加出口,只能形成新的過剩產能。這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人民幣貶值不能增加出口的意義一樣。當年各國貨幣大幅貶值,導致東南亞各國的購買力下降,那時如果采取人民幣貶值、出口產品價格下降的政策,不可能改變東南亞市場需求萎縮的形勢,價格下降也達不到增加出口的目的。
其次,低層次的一般加工貿易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必要的結構調整是一種經濟規律,也是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移的既定方針。當經濟迅速發展,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成本特別是勞工成本不斷提高,貿易的比較優勢會逐漸消失。此時如果不適時堅持出口企業的結構調整,或進行產業轉移,那只會制造更多的國際貿易摩擦。而如果錯過調整的時機,當大規模產業轉移發生時,經濟增長不能持續,還有可能產生經濟危機。從泰國開始的亞洲金融危機,就是當時主要依靠投資推動快速增長的經濟“四小龍”沒有適時進行結構調整,當低水平的加工業遭遇比較優勢的瓶頸、向更低成本的國家和地區主動轉移時,經濟增長的不可持續性就暴露了。
產業結構的調整與經濟發展的階段密切相關,適時是非常重要的,不能違反經濟發展的規律。中國出口產業結構的調整不應該因為外部環境的變數增加而改變。某種意義上,外部需求的下降可能成為出口企業結構調整的動力。
第三,對于大國的經濟增長來說,內需應該起決定作用,不能過度依賴外需。當前迫切需要刺激內需,在有利于穩定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是從投資推動的經濟增長方式向消費推動的增長方式轉移的契機。
出口產業結構的調整,可能是個痛苦的過程,可能出現與國企改革時減員增效同樣的現象,會有失業,會有下崗。但這次有著根本的不同。產業的升級、產品的換代帶來的是結構性失業,能夠被“逼”著調整的企業,就能夠“逼”著靠培訓提升勞動力水平,改變低水平勞動力短缺經濟,創造新的層次上的勞動力供給和需求,使經濟在新的層次上繼續增長,走向良性循環。更靈活的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不變
國際環境的變化,可能是人民幣匯率的一個難得的沒有壓力的改革時機。美聯儲大幅降息,直接的作用是穩定美國經濟,間接的影響是寬松的貨幣政策帶來的全球資本流動性增加。
但是資本流向的時間性是非常微妙的,不同的時間會有不同的流向。雖然當前三大儲備貨幣的寬松貨幣政策、特別是美聯儲的大幅降息,可能帶來新一輪的全球流動性過剩,但是回顧上一輪全球流動性過剩發生的時間表,我們注意到:為拯救新經濟的調整,2001年美聯儲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用20余次降息,把聯邦儲備基金利率從7.5%降至1%,并保持兩年之久。但是2004年,全球流動性過剩問題才開始顯現,石油、黃金、房地產價格以及全球金融市場膨脹,新興市場的外匯儲備大幅增加,證券投資資本大量流入,造成資產價格泡沫,從而埋下經濟不穩定的風險。
根據歷史的經驗,這次全球儲備貨幣當局采取的寬松貨幣政策,在開始的階段,資金應該是“專注”本國經濟恢復。當經濟復蘇到一定的時候,經濟體系的貨幣創造能力增強,貨幣供應超過本國經濟需求,全球流動性過剩的問題就要“輪回”了。這中間的時間區間是非常重要的。資料顯示,美國的次貸危機可能要到2008年中充分顯現,這一輪經濟放緩可能要到2009年中期開始恢復。而全球再次流動性過??赡芤谝荒臧氲絻赡暌院缶硗林貋?。
因此,近期資本流向可能發生變化,外部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可能減輕。從匯率機制改革的角度,可能是一段寬松的環境。沒有壓力就有主動性,所以可能是匯率機制進一步改革的難得的時機。
[page_break]
經濟又好又穩定的增長不變
雖然中國經濟面對國內外不確定因素,與貨幣政策運行報告強調的一樣,我們對2008年中國經濟的平穩增長保持信心。
首先,消費增長有望成為2008年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奧運會帶來的相關消費應該是在正常消費水平上的一個增量。換句話說,2007年消費實際增長12%,2008年消費實際增長可能僅因奧運消費就可達到12%以上。經濟的持續增長和《勞動合同法》實施,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漸完善,平均工資增長等,都讓人對消費的新增長產生更高的預期。特別是高邊際消費傾向的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增長,對于一般消費增長的推動是非常有意義的。因此,2008年消費對GDP的貢獻有望從2007年的36.4%增長到40%以上。
其次,由于出口市場的相對萎縮,一般消費品出口減少增加了國內市場的供給,一般消費品的價格有望下降,有利于滿足消費需求增長的同時,對通脹也有遏制作用。出口順差可能從2007年對GDP8%的貢獻而有所下降,但是預期的消費增長可以補償這個下降。
投資增長有望保持合理增長。年前的大風雪雖然帶來很大的困擾,但是也提出了各類基礎設施完善的需求,加上新農村建設的投入,就提供了投資在更合理的結構下的增長空間。如果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以及其他相關政策引導得當,盲目投資或單純以GDP增長為目標的投資得到控制,必要的基礎設施的投資得以增長,在合理化投資結構的同時,也可以使投資保持正常增長,保持對GDP的合理貢獻比例。
我們看到,在2008年,GDP的三大驅動力的比例分布可能發生變化,但是名義GDP的增長的基礎仍然存在,實際GDP增長仍然有比較可靠的保證,我們對2008年經濟的10%以上的穩定增長有充分的信心。
2008年國際主流分析機構紛紛調低了美國、歐洲和日本經濟的增長預測,國內外環境已經發生了和仍然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中國經濟應該充分考慮國際環境變化和影響的同時,在以我為主的原則下,堅持改革開放、結構調整、增長模式轉移的既定方針,從而保持與“兩防”并不矛盾的經濟又好又穩定的增長。(作者左小蕾為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