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7-12-24 13:55 來源:人民網
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及考核實施的系列方案和辦法已于近日公布實施。其中,《“十一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考核辦法》明確規定治污減排與政績考核掛鉤,對完不成任務的地方政府和企業主要負責人,將實行全新的問責制和“一票否決”。此舉引起媒體廣泛關注和好評。
早在20多年前,環境保護就被列入我國的基本國策。但由于環保措施滯后于經濟社會的發展,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甚至開始制約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國策為何難以落實?原因之一,就是與招商引資、GDP增長這樣的硬指標相比,環保的約束太軟。去年初,單位能耗等指標寫入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成為重要約束性指標,應當夠“硬”了。
但事情并不這么簡單。只要不與主要負責人的烏紗帽掛上鉤,指標就會在上頭被高高舉起,而在下面輕輕落下。這樣的事情過去屢見不鮮。新的《辦法》讓人欣喜之處,首先在于它第一次明確:治污減排結果將“作為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實行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且有一整套的辦法措施。由此,過去的“軟柿子”就成了說一不二的“硬杠杠”。
新《辦法》讓人津津樂道之處,還在于強調發揮合力和對地方保護主義有更多的警惕。比如,考核中不再是環保部門唱獨角戲,而是會同發展改革部門、統計部門和監察部門齊上陣;規定各省區市不能擅自向社會公布本地區年度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數據等。這都是大的進步。
欣喜之余,也有擔憂和期待。新《辦法》雖好,但這考核指標的確定,可不能簡單化,搞“一刀切”。比如,這些年來,人們總覺得淮河以北地區的水污染重于工業經濟發達的南方地區,其中就涉及水質與水量的關系問題。事實上,淮河以北地區水污染重于江南,一個重要原因是淮河以北地區的水資源量遠小于淮河以南地區,特別是枯水季節,哪怕少量的污染也死魚死蝦。就像濃度相同的一滴墨水,注入10毫升的杯中,水立即全黑,要是注入流動的河水中就消失得了無蹤影。
說這些,是希望制訂減排任務的時候,能更重視環境容量與排污總量的關系。否則,即使我們欣喜于削減了多少、達標了多少,老百姓還是會不買賬,因為只要量不夠,他們感受的空氣和水仍然是臟的;而如果制訂的目標過高,地方政府跳起來還是摘不到“桃子”,就容易灰心喪氣,弄虛作假。
另外,如何讓公眾和新聞媒體參與到考核體系中來,也值得關注。可喜的是,在國務院批轉的有關通知中,已非常明確地指出:“要廣泛宣傳動員,充分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努力營造全社會關注、支持、參與、監督節能減排工作的良好氛圍。”有了好的考核辦法,有了好的社會氛圍,“軟柿子”才能真正成為“硬杠杠”,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才能真正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