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7-12-03 16:00 來源:中國工業報
江西省贛州市素有“中國鎢都”和“世界鎢都”美譽。在近日召開的“中國鎢業百年慶典國際論壇”上,該市主管工業的副市長劉琮對記者表示,近年來,全國鎢企業呈現整合重組和上下游一體化發展的趨勢,鎢產業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階段。贛州要緊緊抓住這個重要戰略機遇期,努力實現鎢工業的優化升級。
大刀闊斧進行產業調整
據劉琮介紹,2001年,贛州鎢業的整合步伐開始加快。2004年,該市又進一步作出了培植發展鎢產業集群的戰略決策,提出了用3到5年時間把鎢產業打造成為產值超百億元產業集群的發展目標。
2005年1~5月,鎢礦價格從每噸2.5萬元一路攀升至每噸13.5萬元,由此開始了鎢礦的價值回歸,贛州鎢業進入了新一輪快速發展期。2006年,贛州規模以上鎢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10.3億元,利稅16.2億元,比2000年分別增長了14.5倍和36.7倍,銷售收入占到了全國鎢工業的35%以上。
至2006年末,贛州共有鎢礦山企業53個,鎢礦石開采能力600萬噸/年,選礦能力500萬噸/年,鎢精礦產量從2000年占全國50%,下降為30%,做到了鎢精礦產量穩中有降。同時,該市一批鎢企業還到國外買礦、采礦、探礦,贛州成為了我國鎢精礦的集散地,全國2/3的鎢精礦在贛州實現冶煉加工。在此基礎上,該市還不斷投入資金進行科技攻關,實驗推廣最新選礦工藝,改進選礦流程,如今的礦山幾乎都能從鎢礦中普遍回收共、伴生的錫、銅、鉬、鉍、鋅、硫等副產品,其回收率大有提高,2006年綜合回收產值約10億元,占鎢礦山總產值的10%左右。
截至目前,贛州鎢加工經營企業達66個,其中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鎢冶煉加工企業19個。全市形成了年產仲鎢酸銨4.5萬噸、氧化鎢2.5萬噸、鎢粉2萬噸、碳化鎢粉1萬噸、鎢條2000噸、鎢鐵6000噸、鎢絲20億米、硬質合金(含高比重合金)3000噸的生產能力。2006年,贛州生產的鎢產品在全國占有較大的份額:鎢精礦30%、APT65%、鎢鐵40%、鎢粉30%、鎢條25%、鎢絲及硬質合金各占8%。
近幾年,贛州的鎢冶煉加工技術也有了新的突破,仲鎢酸銨生產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白鎢綜合回收技術和黑白鎢混合礦浮選技術得到推廣。與此同時,贛州鎢業對外合作步伐顯著加快,國內外一些大企業陸續投資和落戶贛州。
重點突出確定發展戰略
劉琮指出,贛州鎢產業目前發展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如鎢礦開采的集約化程度還較低,歷史遺留的對生態環境的污染依然存在,加工企業的整體發展水平還不夠高,還沒有形成足夠大的行業龍頭等等。要解決這些問題,贛州鎢產業必須積極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劉琮介紹,贛州鎢工業要形成產值超200億元/年的產業集群,實現利稅達到25億元/年以上,力爭在鎢產業形成一批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乃至30億~50億元的龍頭企業和上市公司,實現贛州鎢工業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
在向目標挺進過程中,贛州鎢工業發展突出重點,即在現有產業技術水平的基礎上,以擴大生產品種、發展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為方向,以發展高性能、高品質硬質合金及工具為核心,形成該市鎢產業的標志性產品;同時,該市將大力發展高比重合金;鎢銅合金、鎢稀土合金等鎢基合金,各類鎢加工材、硬面材料以及鎢特種鋼及應用產品。
[page_break]
多管齊下力促產業升級
為促進鎢產業升級,贛州市出臺了四大措施。
———整合資源平臺,優化資源配置。加強政府對礦產資源的宏觀調控,對贛州鎢資源的開發利用實施整體規劃,建立深加工企業優先發展機制,打破原有產業格局,使資源向精深加工和應用企業優化配置。
———培育龍頭企業,形成帶動效應。對有做大做強前景、對產業起到帶動領跑作用的龍頭企業進行重點培育和幫扶;實施產業龍頭企業工程,力爭培植壯大一批主業突出、品牌知名、核心競爭力強的產業龍頭企業,發展一批規模較大、成長型好、關聯度強的骨干企業;圍繞幾條大的產業鏈,積極吸引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與該市龍頭骨干企業開展戰略合作,在全市形成5~6個采選冶、深加工和科研一體化的大企業、大集團。
———實施重大項目,增強發展后勁。今后,該市將在企業對接平臺、產業比較優勢、配套產業和產品三個方面下功夫。通過分析產業發展的比較優勢,策劃一批深加工投資項目,有針對性地開展產業鏈式招商和專業化招商。
———建設產業基地,建立產業支撐體系平臺。在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章貢區規劃建設鎢產業深加工基地和循環經濟基地,加快建設和完善基礎設施,為鎢產業發展提供完善的基礎設施平臺。建設包括鎢在內有色產業國家級研發中心、檢測檢驗中心和集散交易中心,形成較大規模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和較高水平的公共服務平臺,為產業集群發展提供良好服務。